題目

誠信之道

0308ph015
0308ph015

誠信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誠」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信」即要求人們說話、做事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誠和信雖然在哲學上有區別,但從道德角度看,是等值的概念,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中國文化認為,誠信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美德,是立人之本、齊家之道、交友之道、為政之基、經商之魂和心靈良藥。

 

中西哲學家均十分重視誠信之道。他們均肯定誠信的基本含義都是誠實不欺,誠信之道是維持人類社會發展秩序的基礎。但由於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中西方在誠信之道上,也有不同之處。與西方發源於原罪說,作為一種契約倫理的誠信不同,中國人的誠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說的基礎之上,認為誠信源自人類生而具有善性。它是一種身份倫理,是身份網路中的一種宗法親情倫理,帶有中國文化特有的印記。

 

但究竟怎樣才算是有誠信?中國古代哲賢是如何實踐誠信之道?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著名徽商胡雪巖的胡慶餘堂藥店之所以能夠蜚聲於海內外,生意興隆,其秘訣就在於在經營中絕對不用劣品,採辦一定求真,修製一定精細,不自欺欺人。第二是有過則改。《左傳》講,人一定會犯錯,犯下錯誤能夠改正,就是善的。宋代文豪蘇東坡年少時就曾輕狂地批評王安石詩文,認為他描寫的場景失真。多年之後,有了生活閱歷的他在生活中真的見到了相似的景象,深感慚愧,當面向王安石認錯,獲得王安石更大的尊重。第三是重諾守信。《左傳》講,失去了信用,一旦禍患發生,沒有人來支援自己,就必定會滅亡,強調重諾守信的重要性。中國古代曾有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曾子的妻子哄騙哭鬧的兒子,說等自己外出回來後殺豬吃,兒子信以為真。曾子知道後,立刻將家中的豬殺了,用實際行動教育妻子和兒子重信諾言。第四是誠信待人。戰國時期,宋就在梁、楚交界處當縣令。梁、楚邊亭四周都種瓜,楚亭人暗中破壞梁亭人的瓜藤,梁亭人知道後想要報復,宋就及時制止了他們。他要求民眾們以誠感人,每夜派人暗中為楚亭的瓜地澆水。楚國人和楚王知道這件事之後,被宋就以德報怨的行為深深感動,就以重禮對梁王表示感謝,並請求兩國交好。第五是言行相符。哲人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肯定了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準,對國人影響深遠。春秋時期就有季劄掛劍的故事──即使交往雙方中的一方徐國國君已死,季劄還是信守自己的承諾,將自己貴為國寶的佩劍掛在逝去徐君的墓前。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物欲橫流,現代人雖利用科技創造了物質財富,但自己反被物質財富所奴役。在現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現象十分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擾亂了生活秩序。例如,在政府運作中,有些官員欺上瞞下,貪污情況嚴重;在商業交易中,有些商家對顧客態度冷漠敷衍,毀合約、賣假貨、作假帳的現象相當普遍。面對目前極其嚴重的信用危機,人們渴望重建誠信社會,做到誠信發展。在這種轉變中,以修身為本的中國誠信哲學所蘊含的豐富智慧,很值得現代人借鑑。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