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私家藏書樓的興衰變遷

0706ph011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9書影
0706ph011

私家藏書樓是指民間私人貯存藏書的處所。唐代推行科舉制度,大大刺激了庶民積極讀書,由此促進私家藏書的發展。民間藏書家增多,藏書規模擴大,有吳競、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等人。最著名的要數長安大藏書家鄴侯李泌,綽號「書城」。史載其家「起書樓,積書三萬餘卷」。可見那時已出現專用的藏書樓建築物。宋代崇古,加之雕版印刷術盛行,圖書生產便利,私人藏書更為容易,而且普遍各地,藏量規模超越以前歷代之總和。據統計,宋代有名有姓的藏書家多至701人,其中庋架宏富者,有邯鄲李淑、石林葉夢得、夾漈鄭樵、昭德晁公武、錫山尤袤等。賦以專名的藏書樓愈來愈多,如司馬光讀書堂、葉夢得紬書閣、吳良嗣籯金堂、李清照歸來堂等。藏書目錄大量出現。私家藏書樓制度及其內涵的文化意義,在宋代已成雛形。

 

宗室王府藏書非同一般的私家藏書,王公貴戚的身份和財富,使之更易積聚至巨,如漢代的河間獻王劉德、淮南王劉安等便是。明初,朱元璋分封諸子藩王,藩王就封時,皆有賜書。藩王中不乏好詩禮文、修學嗜古,或附庸風雅者,大多憑藉豐厚的歲祿,廣羅珍籍,充盈鄴架,成為世代相傳、稱雄海內的藏書大家。其中分封河南開封的周藩王朱橚、朱有燉、朱睦,分封江西南昌的寧藩王朱權、朱謀瑋等最負盛名。清代也分封王爵,親王中也有好藏書者,如怡親王弘曉的樂善堂,但都不如明代興盛和普遍。

 

明清二代,社會經濟文化與圖書出版業俱有長足發展。民間私人藏書風氣,遠較唐、宋時代更盛更普遍,即使像甘肅、雲南、海南這樣的邊陲遠地,也不乏熱衷藏書之人。據文獻統計,明代有姓名而行跡可考的藏書家已達四百多位,清代更是興盛之極,僅知名度較高的藏書樓就有五百多處。明清時代的江南地區,經濟富庶、人文薈萃,是當時圖書出版、印刷、銷售中心,也是私家藏書樓的集中之地。江南書樓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二省,而尤以蘇錫常、杭嘉湖、寧紹地區最領風騷。僅若常熟一地,自北宋以來有藏書樓一百八十多處。明末至清三四百年間,更踵若相接地湧現出一批海內稱雄的大藏書家和著名藏書樓,如趙琦美脈望館、錢謙益絳雲樓、毛晉汲古閣等,並開創了講究「版本鑑賞」的藏書流派。江南藏書樓是明清私家藏書的縮影。

 

清乾嘉之後,內患外禍,戰亂頻仍,民生經濟迭遭變故。藏書之家,恒久維艱,甚至身猶在而書已散,如常熟陳揆稽瑞樓、張金吾愛日精廬。但民間私家藏書傳統並未中斷,只是聚散無常,流轉加快而已,並相對集中於幾家大藏書樓。其中,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浙江湖州陸氏皕宋樓、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最為突出,被後世羨稱為「晚清藏書四大家」。而瞿、楊二家,各踞南北,世代累積,淵源有自,庋架宏富,更勝丁、陸,世人譽曰:「南瞿北楊」。瞿、楊、丁、陸四大藏書家,在衰亂之世,傾力搜遺羅珍,其保存文獻之功,誠莫大焉。

 

二十世紀前三四十年代的民初時期,是私家藏書樓發展的最後階段。這一時期的中國開始從封建走向共和,因為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劇變,民間私人藏書的傳統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以往藏書樓多集中在官宦、士大夫之家,此時逐漸向工商實業家轉移,如著名的武進陶湘涉園、南潯劉承幹嘉業堂、廣東莫伯驥五十萬卷樓、杭州王體仁九峰舊廬等,藏書家無一不是家財萬貫的富商。時勢多變加速藏書轉移,新生藏書樓大多旋聚旋散,鮮有守成長久之家,而流通擴散加快也促進了藏書的進一步普及。西學東漸,學術視野和領域今非昔比,收藏也不再囿於宋、元珍本、經史典冊,而趨經世致用,明版清刻、野史禁書、邊疆地志、域外文獻,都在專藏之列,藏書個性化更顯突出。在與新興圖書館共存的過程中,封閉的傳統藏書思想受到強烈衝擊。如新創辦的紹興徐樹蘭古越藏書樓,藏書全部對外開放,連歷時已久的瞿氏鐵琴銅劍樓,亦改易舊制,許人入樓參觀閱覽,並辟專室供人坐讀,只是不准借出。隨着現代圖書館事業日益發展,私家藏書捐贈、轉讓給公立圖書館的也愈來愈多。大勢所趨,傳統私家藏書樓終於在走過千多年漫長路程之後,漸漸淡出曾經輝煌一時的歷史舞台。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0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