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0702ph002
《史記》
0702ph002

《二十四史》是記載從黃帝到明代歷史的書,共計有3,259卷。其中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被稱為「前四史」。《史記》共有130卷,由西漢司馬遷編撰。他根據《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寫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本書記述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約三千年的歷史。全書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構成,司馬遷繼承和創造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使它們結合成彼此補充、相互依存的整體,成為中國史書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本紀12篇,記載自五帝至漢武帝的帝王世系和重大事件;表10卷,分為世表、年表、月表,記載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與主要事跡;書8卷,為禮、樂、律、曆、天官、河渠、封禪、平准,記述有關禮樂制度、天文曆法、山川地理、社會經濟等內容;世家30卷,記載諸侯、封國、丞相、功臣,以及如孔丘、陳涉等文化和農民領袖的歷史與事跡;列傳70卷,記述歷史上各階層人物、少數民族及鄰國的歷史。最後一篇為《太史公自序》,述作者的家世和事跡、本書的寫作意旨和史觀。本書所創紀傳體例為歷代史學家所遵循效法,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的史觀,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史記》文字優美,記述生動,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0702ph004
孔子像
0702ph004

《漢書》共有100卷,由東漢班固編撰。記事始於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記載了西漢一朝230年的歷史。這書包括紀12卷、表8卷、志10卷、列傳70卷。《漢書》繼承了《史記》的體例而稍有改變,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藝文》等「志」,《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表」,《惠帝紀》、《紀騫傳》、《西域傳》等「紀」、「傳」,《匈奴傳》也比《史記》增加五分之三。《漢書》中有關漢初至武帝中葉史事,多沿用《史記》,但有所增刪,因此內容大有擴充。班固去世時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便下詔令讓其妹班昭和馬續補寫。《漢書》開創了以紀傳體撰寫斷代史的模式,確立了以後撰修王朝史的規模和格局,影響深遠。後人為《漢書》作注,因為篇幅太長,故有些篇章分為子篇,使今存的《漢書》達到120篇。

0702ph005
漢高祖像
0702ph005

《後漢書》共有120卷,由南朝的范曄編撰。他以《東觀漢記》為主要依據,參考華嶠的《後漢書》等眾家之書,刪繁補缺,自訂體例,撰成紀10篇、傳80篇。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范曄因牽涉謀立彭城王劉義康為帝案而被殺。《後漢書》志稿尚未完成。南朝梁劉昭把西晉司馬彪的《續漢書》八志(律曆、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分為30篇,補入《後漢書》,以補《後漢書》無志的缺陷。范書整理有序,博採眾家,因而內容詳盡、史有所據;又於每篇之末,《論》後又附以《贊》,因而詳論獨到,分析公允,獲得後世學者好評。

bulb

《東觀漢記》

所謂「東觀」,是東漢宮中藏書和史官著述的地方。《東觀漢記》記載東漢光武帝至靈帝一段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此書前後經過163年和幾代人的修撰才成書。唐代以前,《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唐代時,范曄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並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

《三國志》共有65卷,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吳志》20卷,用三志來分述三國史事。《三國志》由西晉陳壽(公元233—297年)所撰。陳壽,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早年治《尚書》、《三傳》,精於《史記》、《漢書》。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後,陳壽開始撰寫《三國志》,用了十年時間寫成。《三國志》記事始於東漢靈帝光和末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終於西晉滅吳(公元280年)。由於本書內容起自東漢末年,故與《後漢書》稍有重疊。體例上以魏國君主為帝紀,以《魏志》諸紀為全書綱目,而稱蜀、吳二國君主的傳為「傳」。全書總攬三國鼎立形成、和戰關係,以及魏滅蜀、晉代魏、晉滅吳等全域歷史,表述清晰,但當中有些記載卻過於簡略,甚至缺漏。本書雖為紀傳體,但只有紀、傳,而無表、志,也是其不足之處。後人對陳壽的史才仍給予較高評價,因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為「前四史」。

0702ph003
《三國志》書影
0702ph003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1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