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居住地區,歷史上曾有許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至十九世紀末,新疆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
維吾爾族
新疆維吾爾族共計一千多萬人,約佔新疆總人口的46%。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開始大規模匯合,至十六世紀融合完成。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中國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北部,人口約150萬,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哈薩克族在長期的游牧、遷徙過程中,吸收了周邊的中亞和南疆地區的綠洲文化以及俄羅斯、烏克蘭、塔塔爾等多種文化,尤其汲取了中原漢文化,成就了獨特的哈薩克文明。
柯爾克孜族
中國的柯爾克孜,一般解釋為「山裏游牧人」。中國柯爾克孜族,絕大部分使用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柯爾克孜族屬於蒙古人種北亞類型和高加索人種的混合類型,其中父系基因以高加索人種為主,母系基因以蒙古人種為主。中國柯爾克孜爾族人口約20萬,絕大部分在南疆克州,其餘分佈在伊犁、塔城。
塔吉克族
中國塔吉克族(俗稱高原塔吉克人)和塔吉克共和國的塔吉克族(俗稱平原塔吉克人)其實並不是同一個民族,二者在語言、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差異。中國塔吉克族語言分為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與塔吉克的塔吉克語(波斯語方言)不能互通。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中國塔吉克族信仰屬什葉派,塔吉克的塔吉克族屬遜尼派。
新疆蒙古族
新疆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個支系──衞拉特蒙古的後裔,十三世紀初隨成吉思汗西征來到天山以北,15世紀初蒙古族分為東部韃靼和漠北瓦刺兩大部分,16世紀中葉,漠北瓦刺分為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和碩特、準噶爾部,清代統稱為厄魯特或衞拉特。目前新疆蒙古族約20萬人,佔新疆人口0.9%,居住在巴音郭楞和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布克塞爾蒙古族自治縣和伊犁許多的蒙古族鄉。
新疆回族
回族是新疆人口排第三位的少數民族,現有七十多萬人。新疆回族的歷史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為阿拉伯語,在回族群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通曉並使用當地民族的語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屬於高加索人種和亞洲人種的混合型。現在中國烏孜別克族人口約二萬人,分散在新疆各地。烏孜別克族能歌善舞,有歌舞音樂、說唱音樂、古典音樂等多種。
錫伯族
新疆錫伯族大約四萬人,錫伯族的先民是鮮卑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已失去了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淡化了風俗習慣。新疆查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仍然從事漁獵和農業,並保留着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錫伯族人能騎馬善射,享有「射箭民族」美譽。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250年前達斡爾人居住在嫩江流域,曾三征索倫,故有「索倫騎射甲天下」之譽。達斡爾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已失傳,靠口述來傳承歷史。現代DNA技術的相關實驗表明,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原文字已丟失,現在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塔塔爾族
中國塔塔爾族約五千人,是中國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塔塔爾族允許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民族通婚,中國塔塔爾族因與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通婚,所以其人種特徵並不具代表性。塔塔爾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塔塔爾婚俗別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再「娶」回來。婚禮按教規在女方舉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時間,要到第一個孩子出世後才回自己家。
俄羅斯族
新疆俄羅斯族主要分佈在伊犁、塔城、阿爾泰和烏魯木齊等地,人口約為1.3萬,講俄羅斯語,使用俄文。俄羅斯族在新疆主要從事農業,喜歡養蜂、捕魚,部分人從事商業,信奉東正教。俄羅斯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有同一血緣的人結婚,與其他民族通婚則不受限制。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婚,婚禮極為熱烈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