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人是如何感知溫度?

0804ph018
古代中國對熱學的理解,是「五行」觀念之一
0804ph018

熱究竟是甚麼?是物質還是運動?這是十八世紀科學界爭論的問題之一。持「熱質說」者認為,熱是一種物質,燃燒現象的產生是因為自然界有燃素。先秦時期,人們崇尚「五行」觀念。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認為火也是自然萬物之一。古人大膽地從五行觀念中找尋摩擦生火的根據,發明鑽木取火的方法。史籍記載,這個方法是由原始社會初期的燧人氏發明,故稱「燧人氏鑽木取火」。通過鑽木取火,人們在春秋戰國時期懂得了一條熱學的基本規律:木與木相摩則燃。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利用高溫燃料的國家,如開發與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氣,在歷代典籍中的記載屢見不鮮。

0804ph019
煉水銀圖
0804ph019

人們首先從天氣變化中觀察到物態的變化,如水結冰,天寒;冰化水,天氣轉暖。物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狀態。溫度改變能使這三種狀態相互轉換。1789年西方學者本傑明‧湯姆森提出「熱是一種運動」,中國古時學者對「熱」也有持運動說。在古代,對於物態變化最有研究的當屬煉丹家。他們為了煉製長生不老藥或點鐵成金,終生隱居山林,將一些藥物、礦物加熱、鍛燒、蒸煮、冷卻,使其物態發生變化。最早的煉丹家之一葛洪曾說:「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次,據《華陽國志》載,在戰國末期,秦國的李冰為開鑿都江堰,曾利用熱脹冷縮原理打碎攔路巨石;甚至,東漢時,成都太守虞詡主持西漢水(嘉陵江上游)航運整修工程,也用了同樣方法。

0804ph020
北宋烹茶畫像磚
0804ph020

雖然古人觀察到物態的變化,也可以感知冷、寒、涼、溫、熱、燙等溫差概念,但很難再區分它們中哪一個更冷或更熱。為了區分熱程度,古人以水的遞次沸騰現象來判定水溫。明代屠龍說,燒水有三沸:「始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泉湧連珠,為二沸;奔濤濺沫,為三沸。」由現在的知識判斷,一沸約75℃至80℃,二沸約85℃至90℃,三沸為l00℃。對熱度的判斷也體現在冶煉和燒陶過程中。工匠通過察顏觀色判別溫度高低,觀察「火候」成為中國傳統科學文化中的重要一環。

0804ph021
沖茶要恰到好處,需要水溫配合
0804ph021

通過對熱學的觀察和積累,古人創造出許多關於熱力的玩具,如走馬燈、仙音燭等。走馬燈又稱「馬騎燈」,當燈籠內點燃燈燭後,熱氣上升,剪紙隨立軸旋轉。從外表看,就成「車馳馬驟、團團不休」。宋代的「仙音燭」與走馬燈的發明相類似。燭火燃燒時,鐵絲撥動輕小玲瓏玩物,發出叮哨響聲。燭火滅,就沒有熱氣流推動葉輪旋軸,於是音響停止。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