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古人是如何感知温度?

0804ph018
古代中国对热学的理解,是“五行”观念之一
0804ph018

热究竟是什么?是物质还是运动?这是十八世纪科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持“热质说”者认为,热是一种物质,燃烧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自然界有燃素。先秦时期,人们崇尚“五行”观念。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认为火也是自然万物之一。古人大胆地从五行观念中找寻摩擦生火的根据,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史籍记载,这个方法是由原始社会初期的燧人氏发明,故称“燧人氏钻木取火”。通过钻木取火,人们在春秋战国时期懂得了一条热学的基本规律:木与木相摩则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高温燃料的国家,如开发与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屡见不鲜。

0804ph019
炼水银图
0804ph019

人们首先从天气变化中观察到物态的变化,如水结冰,天寒;冰化水,天气转暖。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温度改变能使这三种状态相互转换。1789年西方学者本杰明‧汤姆森提出“热是一种运动”,中国古时学者对“热”也有持运动说。在古代,对于物态变化最有研究的当属炼丹家。他们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或点铁成金,终生隐居山林,将一些药物、矿物加热、锻烧、蒸煮、冷却,使其物态发生变化。最早的炼丹家之一葛洪曾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次,据《华阳国志》载,在战国末期,秦国的李冰为开凿都江堰,曾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打碎拦路巨石;甚至,东汉时,成都太守虞诩主持西汉水(嘉陵江上游)航运整修工程,也用了同样方法。

0804ph020
北宋烹茶画像砖
0804ph020

虽然古人观察到物态的变化,也可以感知冷、寒、凉、温、热、烫等温差概念,但很难再区分它们中哪一个更冷或更热。为了区分热程度,古人以水的递次沸腾现象来判定水温。明代屠龙说,烧水有三沸:“始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泉涌连珠,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由现在的知识判断,一沸约75℃至80℃,二沸约85℃至90℃,三沸为l00℃。对热度的判断也体现在冶炼和烧陶过程中。工匠通过察颜观色判别温度高低,观察“火候”成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0804ph021
冲茶要恰到好处,需要水温配合
0804ph021

通过对热学的观察和积累,古人创造出许多关于热力的玩具,如走马灯、仙音烛等。走马灯又称“马骑灯”,当灯笼内点燃灯烛后,热气上升,剪纸随立轴旋转。从外表看,就成“车驰马骤、团团不休”。宋代的“仙音烛”与走马灯的发明相类似。烛火燃烧时,铁丝拨动轻小玲珑玩物,发出叮哨响声。烛火灭,就没有热气流推动叶轮旋轴,于是音响停止。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