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胡適

0423ph035
0423ph035

胡適生活在新舊交替、社會遽變的時代。他幼年在家鄉讀私塾,14歲起到上海入新式學堂,19歲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是著名哲學家杜威的學生,27歲博士畢業後回國。中西合璧的教育經歷為他日後宣導思想解放和治學打下了深厚基礎。

 

1917年,歸國後的胡適就任北京大學教授,並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他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舉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頁;發表《易卜生主義》、《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等文章,提倡個性解放;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致力於教育改革,倡議實行學分制、教授會制、教授治校制度,在教育界投下一顆顆深水炸彈。因在宣導文學革命、思想革命和教育改革等諸多方面的領導作用,胡適成為了公認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此後,胡適差不多參與了處在革命和激變中的中國社會的每一次重大思想文化爭論。錢玄同讚譽胡適是中國「思想界的醫生」。

 

1937年9月,胡適受蔣介石之託,出訪美、歐諸國,宣傳中國抗戰,爭取援助,次年受命擔任駐美大使。他為了配合政府派出的專門代表爭取美援,使美國了解中國,與美國財政部長及其他相關部門的領導人建立了很好的個人關係,成功爭取到對支持抗戰極有意義的美國援助,且頗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各界領袖人士的尊重。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間,胡適是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最有貢獻的人之一。

 

1942年9月,胡適卸去大使職務。在以後近二十年的時間裏,除短暫地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務外,他的大部分精力幾乎用於重勘《水經注》公案。很多人不了解,胡適晚年將絕大部分心力傾注於此,實是為了擺脫時局所引起的苦悶。

 

身為學者,胡適在諸多領域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他系統地提出了建設新文學的理論和方法,率先開闢了白話詩創作的途徑、用嚴格科學的方法整理中國文學史。他的《白話文學史》是中國第一部完全用新觀念、新方法寫出的最平民化的新文學史。在哲學方面,他用全新的觀念和方法,對先秦哲學史作了以實證為基礎的全面系統的梳理和評析,並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作了系統論述,對此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學界公認,他撰寫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中國哲學史學科成立的標誌。在史學方面,胡適着力傳記與學術史。特別是前者,他一生提倡傳記文學,而且提出一系列新的觀念和方法,並作出了《丁文江傳》範例。

 

1962年,胡適病逝台北。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1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