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工匠如何鑄造銅鏡?

20509ph003
戰國鏤空龍紋方鏡有罕見的十六隻盤曲的龍紋(上海稻房藏鏡)
20509ph003

中國古代青銅器一般採用鑄技術製作,銅鏡也不例外。1949年以後,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和山西侯馬等地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片鑄銅遺址和大量青銅器陶範,為我們揭開古代青銅器鑄造之謎提供了依據。學術界始知有鏡範出土,是清末以後的事,清末、民國的學者羅振玉、梁上椿都有相關記述。考古出土的鏡範主要是出自山西侯馬和山東臨淄等地,河北易縣也有出土。

bulb

範,俗稱模子,就是鑄製金屬製品的型模,如青銅器、鐵器。範有陶範、石範、鐵範等。我們常說的規範、範圍、模範等,皆由此轉義而來。

一般認為,古代銅鏡是採用範鑄技術澆鑄而成。要鑄製一面青銅鏡,必須先製模,就是用木或陶先雕刻出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之外,用黏土和細砂包裹製成「範」,範為上下兩塊:一塊是鏡背有紋飾圖案和鏡鈕;一塊是平整的鏡面。範上面還要有澆口和冒口,以便於澆鑄銅液和釋放範芯裏面的氣體,將鏡背與鏡面合範焙燒之後,再經過修模處理,就可以用來澆鑄銅液鑄鏡了,待銅液冷卻,就可以破範取出銅鏡,鑄造好的銅鏡再經過熱處理,表面機械加工,如刮削、研磨和表面拋光等,就成為光可鑑人的實用器了。

20509ph004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關銅的記載
20509ph004

青銅鏡因其鏡面需經打磨拋光以照容,因此其合金成分中,錫的比例相對其他青銅器要高些。從戰國至唐五代,均屬於高錫青銅;宋至明清之後,銅的含錫量減少,鉛增多。《考工記‧六齊》說:「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這「金」即是銅,「齊」同「劑」,全文說銅與錫有六種配比,可用來製作六種不同性能的器物。《考工記》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關於銅鏡及其他青銅器合金配比的最早記載。

 

雕製銅鏡是一項專門技藝,銅鏡雕刻中普遍使用的方法為:鏤空(透雕):從傳世和出土資料看此類鏡採用方形的較多。金銀錯:所謂金銀錯工藝是將金銀一類的物料以條狀、塊狀形式填入到銅器背面預先做好的凹槽內,再將其錯磨平整。鑲嵌式:鏡背鑲嵌綠松石、玉、琉璃等的工藝。山東淄博出土鏡有29.8厘米,在粗條的雲紋上錯以金絲,地上嵌綠松石,還嵌了9枚銀質乳釘。彩繪:使用色漆在銅鏡背面描繪花紋。河南信陽長台關戰國早期楚墓中出土了幾面彩繪鏡。有以紅、黑、銀等彩色繪出的對稱雲紋鏡。鎏金:考古出土資料證明,漢代流行鎏金銀技藝的銅鏡。所謂鎏金銀是用汞劑塗附法來外鍍金銀的工藝。螺鈿:用螺蚌貝殼薄片造成所需要的圖案,用漆貼在器物上的工藝。中國一般器物的螺鈿工藝約始於商代,但唯銅鏡的螺鈿工藝盛於唐。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