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當代文壇有哪些新思潮?

0431ph006
盧新華的《傷痕》1978年8月11日在《文風報》發表,標誌着一個文學時代的開始
0431ph006

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第三階段(1978—2000年),被稱為文革後的文學,前半部分又稱為新時期文學。其中以1989年為界,還可分八十年代文學和九十年代文學兩個階段。1977年在政治上是過渡的一年,文學上無所作為。從1978年出現「傷痕文學」始,文學真正進入新時期。八十年代文學的主要特徵還是配合政治上的撥亂反正,恢復和呼喚文學和人的自覺。九十年代文學走向多元,這階段活躍在文壇上的作家主要有四代:以巴金為代表的老作家、「重放的鮮花」派作家、知青作家和六十年代以後出生的新生代作家。

0431ph005
1979年大陸文壇的主要成員
0431ph005

1978年8月11日,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盧新華發表短篇小說《傷痕》,以揭露文革在人們心靈上留下的傷害,掀起以文藝形式來控訴文革罪惡的創作思潮。其他主要作品還有鄭義的《楓》、曹冠龍的《鎖》、《貓》、《火》,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等,於藝術上採取了能明確剖析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手法,含有絕望的悲劇色彩。後來進一步出現了白樺的電影劇本《苦戀》、王靖的電影劇本《在社會的檔案室裏》、劉克的中篇小說《飛天》等,把批判鋒芒指向深藏體制內部的社會特權和官僚特權階級,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因受到官方的批判和壓制而逐漸衰竭。

 

七十年代末掀起的重要詩歌變革思潮,其源頭可追溯到文革期間食指和白洋澱派知青詩歌創作。1978年12月北島、芒克等人自辦民間刊物《今天》,開創了全新詩風,主要詩人還有舒婷、顧城、楊煉、多多、江河、梁小斌等。朦朧詩人的審美風格並不一致,但富有藝術上的探索精神以及人格上的反抗和批判精神,打破了五十年代以來形成的歌功頌德的御用詩風,鼓舞人們追求思想解放和多元審美。

bulb

白洋澱派

中國近現代作家孫犁,1938年參加抗日隊伍,開始了以筆為槍的革命生涯。1946至1947年間和1972年,孫犁曾多次回到白洋澱體驗生活,創作了《白洋澱紀事》、《白洋澱之曲》、《荷花澱》等一系列取材於白洋澱的作品。孫犁這種寫作風格,影響了中國當代的一批作家,他們推崇孫犁、師承孫犁,而且也得到孫犁切實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於是形成了一個以孫犁為核心的被稱為「荷花澱派」(或稱「白洋澱派」)的作家群體。

0431ph007
顧城
0431ph007

重放的鮮花作家群體,指一批與新中國同時成長起來的作家。他們在五十年代滿腔熱情地發表創作,敏銳地揭示社會發展中新出現的矛盾衝突,卻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因為「干預社會」而被劃為「右派」,歷盡磨難,他們的文學創作也受到批判。1979年平反復出後,上海文藝出版社將他們當年的舊作重新結集出版,取名為「重放的鮮花」,以此得名。後來人們轉喻為1957年被劃成「右派」的中年作家(三十年代出生),不以那本書中所收的作品為限。代表作家有劉賓雁、王蒙、叢維熙、李國文、宗璞、劉紹棠、張賢亮、高曉聲、陸文夫等。他們是八十年代文壇上的中堅力量。

0431ph008
《重放的鮮花》書影
0431ph008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