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当代文坛有哪些新思潮?

0431ph006
卢新华的《伤痕》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发表,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开始
0431ph006

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第三阶段(1978—2000年),被称为文革后的文学,前半部分又称为新时期文学。其中以1989年为界,还可分八十年代文学和九十年代文学两个阶段。1977年在政治上是过渡的一年,文学上无所作为。从1978年出现“伤痕文学”始,文学真正进入新时期。八十年代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配合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呼唤文学和人的自觉。九十年代文学走向多元,这阶段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主要有四代:以巴金为代表的老作家、“重放的鲜花”派作家、知青作家和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作家。

0431ph005
1979年大陆文坛的主要成员
0431ph005

1978年8月11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痕》,以揭露文革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伤害,掀起以文艺形式来控诉文革罪恶的创作思潮。其他主要作品还有郑义的《枫》、曹冠龙的《锁》、《猫》、《火》,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等,于艺术上采取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含有绝望的悲剧色彩。后来进一步出现了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王靖的电影剧本《在社会的档案室里》、刘克的中篇小说《飞天》等,把批判锋芒指向深藏体制内部的社会特权和官僚特权阶级,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因受到官方的批判和压制而逐渐衰竭。

 

七十年代末掀起的重要诗歌变革思潮,其源头可追溯到文革期间食指和白洋淀派知青诗歌创作。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人自办民间刊物《今天》,开创了全新诗风,主要诗人还有舒婷、顾城、杨炼、多多、江河、梁小斌等。朦胧诗人的审美风格并不一致,但富有艺术上的探索精神以及人格上的反抗和批判精神,打破了五十年代以来形成的歌功颂德的御用诗风,鼓舞人们追求思想解放和多元审美。

bulb

白洋淀派

中国近现代作家孙犁,1938年参加抗日队伍,开始了以笔为枪的革命生涯。1946至1947年间和1972年,孙犁曾多次回到白洋淀体验生活,创作了《白洋淀纪事》、《白洋淀之曲》、《荷花淀》等一系列取材于白洋淀的作品。孙犁这种写作风格,影响了中国当代的一批作家,他们推崇孙犁、师承孙犁,而且也得到孙犁切实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于是形成了一个以孙犁为核心的被称为“荷花淀派”(或称“白洋淀派”)的作家群体。

0431ph007
顾城
0431ph007

重放的鲜花作家群体,指一批与新中国同时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在五十年代满腔热情地发表创作,敏锐地揭示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矛盾冲突,却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为“干预社会”而被划为“右派”,历尽磨难,他们的文学创作也受到批判。1979年平反复出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将他们当年的旧作重新结集出版,取名为“重放的鲜花”,以此得名。后来人们转喻为1957年被划成“右派”的中年作家(三十年代出生),不以那本书中所收的作品为限。代表作家有刘宾雁、王蒙、丛维熙、李国文、宗璞、刘绍棠、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等。他们是八十年代文坛上的中坚力量。

0431ph008
《重放的鲜花》书影
0431ph008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