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431phn001_01
書局是文學精華的集中地(視覺中國)
0431phn001_01

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第一階段(1949—1966年),是文革前的文學,俗稱「建國十七年文學」。這階段的文藝工作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指導,通過國家的意識形態運作和一系列政治運動、思想批判和鬥爭,倡導社會主義文藝方向。這時期的作家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解放區參加革命實踐的知識分子,一是國民黨統治區的左翼知識分子,他們的文學創作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同時也隱約體現出新文學傳統的現實戰鬥精神。但有一部分在政治鬥爭中被剝奪了寫作權利的作家,他們的潛在寫作則更能代表這一時期的思想藝術。

bulb

左翼

「左翼」是指在政黨或階級中,在政治思想上傾向革命的人。

bulb

新文學

「新文學」指中國在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以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白話文學。

0431ph001
文革前的文學,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發展方向,圖為毛澤東(左起)與周揚、矛盾、郭沫若
0431ph001

五十年代以來,大陸政治運動頻繁,展開了一系列的政治大批判,剝奪了許多作家的寫作權利。其中有兩次最嚴重的批判運動,一次是1955年的「胡風反革命集團」事件,第一次以知識分子正常地闡釋自己的文藝觀點為罪行,以私人通信為證據,株連了2,100多人,當中拘捕了92人,隔離審查62人,停職檢查73人,胡風、阿壟、綠原、路翎、張中曉等人都慘遭迫害。另一次是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是一次對知識分子的大規模迫害運動,全國被劃為「右派分子」的多達53萬人,文藝界也有大批作家遭到迫害,較著名的有丁玲、馮雪峰、艾青、蕭乾等知名作家和一大批青年作家。這些運動可以看作是文革的前奏。

0431ph002
「胡風集團」合影,前排左為曾卓;後排左起徐放、杜谷、牛漢、冀汸、綠原、路翎
0431ph002

文革前大陸知識分子的主流寫作,基本上迎合了當時的政治要求,以文藝的形式闡釋和宣揚當局政策。但也有部分良知未泯的作家,在創作中曲折地表達了為民請命的憂患意識,並在藝術上運用民間形式或民間的隱形結構來表達,使作品在宣揚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也能讓讀者有所驚喜。當時以創作中、長篇小說的成就較大,主要體現在現代歷史題材和農業合作化的題材上,代表作家有梁斌、楊沫、歐陽山、杜鵬程、趙樹理、周立波等。當時的詩歌、散文均以政治抒情或以歌頌新事物為主調,但也有像郭小川的《望星空》那樣的作品,表達出作者內心的真實苦惱。而戲劇創作中較優秀的有老舍的《茶館》和田漢的《關漢卿》等以歷史為題材的作品。

0431ph003
《茶館》的第一幕手稿,這個劇本是老舍1957年為配合宜傳憲法而創作的
0431ph003

文革前堅持潛在寫作的作家主要有三群人,第一群是三四十年代留下來的老作家,他們失去了發表作品的權利,如無名氏、沈從文等;第二群是胡風集團冤案的被株連者,如胡風、綠原、曾卓、張中曉等人;第三群是在反右運動和其他政治運動中被打成右派的作家,如詩人穆旦。相對於當時浮誇虛偽的文風,這些潛在寫作顯示了那個時代真正的文學水準。

0431ph004
沈從文(左)在文革前已失去發表作品的權利,右為其妻張兆和
0431ph004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