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郵驛如何推動社會發展?

0905ph020
圖為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發行的寶鈔
0905ph020

中國古代郵驛的發展,對於行政管理、國防建設、經濟運行和文化傳播等都有重要意義。睡虎地秦簡《田律》有這樣的記述:穀物抽穗以及下了及時雨之後,應當立即報告抽穗的數量、已開墾卻沒有種植的田頃和雨量。禾稼生長後降雨,也要立即報告雨量多少以及受益田地的頃數。如遇旱災、風災、澇災和蟲災,禾稼有所損傷,也要報告受災頃數。上述重要的作業資料,於距離近的縣是由「輕足」(即行走速度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的縣,則由驛站傳送,在每年的八月底前送達。這樣的法律條文,規定了重要經濟資訊的上報制度,而傳遞的方式,是通過郵驛系統。唐德宗貞元年間,出現了一種私人創設的貨幣兌換方式──「飛錢」。這種便利商業交換和經濟發展的早期匯兌形式,也是通過郵驛系統發揮作用。不僅如此,郵驛設施也為歷代工商貿販提供便利,所謂「工商貿販於道」,說明沒有完善的道路建設和網絡,社會經濟的活力也不容易激發,古代郵驛對社會的經濟貢獻可見一斑。

 

歷代郵驛的建置主要是由城市向四方伸延的交通通信線路,及對中央和周邊地區的領導與城市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集散物資、匯納資訊和聚合人才等,都有重要的意義,郵驛可以說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郵驛設置本身亦往往隨着歷史的演進,成為城鎮形成的基礎。地名所見「驛」、「亭」、「鋪」、「站」等,往往都是古代郵驛的遺存。現代地名常見稱為「驛」、「亭」、「鋪」、「站」者,許多早已成為重要城鎮。《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所見現今城鎮地名,稱某某驛者超過30處,稱某某鋪、某某站者,更不勝枚舉。而甘肅華亭縣、河北樂亭縣、湖南黃亭市等,很可能是從驛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科學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後漢書‧張衡傳》記載,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製作的地震測試儀器「候風地動儀」發出地震報告,但人們並沒有感覺地動,京城的人都以為設計製作失敗,然而,數日後驛騎傳報,隴西郡果然發生地震,於是人們無不稱其神妙。可見當時以驛騎傳遞災情,已經成為通行的定制。郵驛系統除了成為掌握災變資訊的工具之外,郵驛也發揮了救災賑災的作用。因郵驛的設置帶來人流匯聚,遂亦帶動當地的商品和服務業的發展。如《太平廣記》卷二百四十三引《朝野僉載》說:「唐定州何明遠大富,主官中三驛,每於驛邊起店停商。」專以謀取胡人錢貨為業,以致「資財百萬,家有綾機五百張。」這反映「驛邊」構成了有利於商業和其他服務業發展的特殊環境。元代民間修撰的志書《析津志》中說道:「宣朝廷之政,速邊檄之警報,俾天下流通而無滯,唯驛為重。」可見郵驛的作用,除服務軍政以外,還有益於社會的流通,經濟民生亦因而得以發展。

0905ph021
四川出土的東漢時期的東門市畫像磚,反映了漢代的商業活動
0905ph021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0月2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