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文學是音樂的一面鏡子?

0506ph024
《月下琵琶》,清鄧芬,香港藝術館藏品。
0506ph024

音樂與文學是接通人類精神世界的兩項偉大創舉,亦是淨化、塑造和陶冶人類靈魂不可或缺的實踐途徑。就音樂和文學的關係而言,二者在表現手法上常互為依託並相互借鑑。一方面,音樂作品如民歌、戲曲便借鑑了文學的敍事、戲劇等特點,使其表現手法更趨靈活;另一方面,文學作品如唐詩、宋詞,則汲取了音樂的音韻和節奏相包容的特點,從而使其審美內涵更豐富。

0506ph021
《琵琶行圖》軸,明郭詡。
0506ph021

《詩經》據說是由孔子修訂的。他在周代流傳下來的三千多首詩歌的基礎之上,加進一部分他於周遊列國時所記錄的詩,最終編成共305首的歌辭集。其中,包括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以《風》最為矚目。儘管「鄭衞之音」受到孔子的指責,但「鄭風」和「衞風」存於《詩經》中,體現出孔子「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主張。當然,所謂「移風易俗」並不意味着孔子反對在音樂方面表達和抒發人的情感。如《周南‧關雎》是一首思情懷戀的情歌,描寫一位男子對心儀女子朝思暮想的情形。可見孔子在音樂藝術上對人性正面的情感描寫和抒發是予以肯定的。

 

「楚辭」,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光彩奪目,而且亦堪稱為中國古代音樂史中的一枝奇葩。「楚辭」有三個特定含義:一是泛指戰國後期,中國南方楚地出現的一種新詩體;二是特指屈原、宋玉及後世的一些詩家的仿作;三是匯屈原、宋玉等人之作為總集。其中以屈原的作品如《離騷》、《天問》、《九歌》及《九章》最為後人稱道。

 

在傳誦至今的唐詩中,詩人們既有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亦有對民眾所遭遇苦難的深切同情。不論是藉景抒懷還是唱詩歌韻,都閃爍着唐代鮮明的文化特點。在這些押韻能歌的唐詩中,還有很多有關欣賞音樂的作品,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等。

0506ph022
白石道人像
0506ph022

在隋唐燕樂中孕育出的曲子詞,以其多變的韻律、句式、可演唱的抒情詩體形式,興起於唐而成就於宋,一躍成為富有新時代特色的音樂形式。當時的詞人,把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感受,一一寫進了詞句之中,使我們得以在今天仍能品味和感觸當時的生活風貌。

 

中國的戲曲種類很多,由於地域、方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戲曲文化。如京劇,是在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逐漸形成。在板式與唱腔方面,以「皮黃腔」(即「西皮」和「二黃」)為主,如「西皮」與「反西皮」、「二黃」與「反二黃」、「四平」與「反四平」,以及「崑腔」、「吹腔」和「南梆子腔」等。

0506ph023
《同光十三絕》,清沈容圃。
0506ph02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0月0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