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如何理解古人認為的音樂之美?

0506ph012
曾侯乙編鐘仿製品,音色及規模均與真品相差無幾,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藏品。
0506ph012

每個民族的音樂都包含了對美的理解和追求,也能夠體現出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氣質和天性。最能夠展示中國音樂審美情趣和音樂精神象徵,莫過於自古以來皆被中國文人所推崇的古琴了。諸如那些寄情於山水間的《高山》、《流水》、《醉漁唱晚》和《平沙落雁》等作品,在讚美了大自然的同時,亦在不經意中流露出超凡脫俗的境界。

0506ph014
涅槃變(哀樂),宋河北定州淨眾院踏墓地宮。
0506ph014

中國樂律美學理論中,以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莊子所奠下的基礎為主,影響亦最深遠。孟子基於民本思想提出只有「王與民同樂」才能真正實現「王道」。他認為最美的音樂就是「仁聲」,「音樂」一方面可使人得到快感,也可以使人獲得教育(教化)。「與民同樂」包含了音樂的社會功能,也反映出當時民本意識。老子的音樂思想基礎是「道法自然」。當時的貴族無節制地沉溺於聲色器樂之中,因此老子徹底否定這態度,並期以「大音希聲」的音樂審美觀,來引導人們在人格境界中感受超然的音樂精神。莊子認為美好的音樂具有「道」的屬性,是樸素、無形無聲,即所謂最高境界的「天樂」。他主張「法貴天真」,拋棄一切不符自然的東西,並擺脫儒家「禮樂」制度的束縛。他認為,每個人應該在內心中保持純樸、平和的心境,只有在體驗和感悟基礎上實踐,才能夠昇華並到達「道」的「至美至樂」境界。

0506ph017
孔子見老子(漢畫像石),山東沂南北寨村。
0506ph017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詩作《小童薛陽陶吹篳篥歌》中道:「碎絲細竹徒紛紛,​​宮調一聲雄出群」,形像地刻畫出篳篥音樂所特有的神韻。的確,古人的音樂,似乎觀始在「曲徑」中探「神」,又在「通幽」處尋「韻」。那種含蓄曲折,且又樸實的表達方式,總能夠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中國古代歌舞音樂,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常變常新。例如漢代「相和大曲」的出現,就是當時十分具有新意的音樂形式。

0506ph015
竹林七賢畫像磚(嵇康)
0506ph015

古代文人常以琴託志,藉音樂抒發和表現其人格特點。故不同時期的音樂,其意境塑造也反映出不同時期的審美標準及人格追求。而孔子及莊子對音樂意境的追求可謂表率者了。孔子最先對音樂的形式和內容區分而評論,他認為「《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所謂「三月不知肉味」,達到了一種忘我超然的意境。在他看來,這種意境是「善」和「美」完美的結合,只有「善」的音樂才能達到「美」境界。「善」是音樂作品中最基本的審美標準,它既有政治寓意,也有道德意味。 「美」則是音樂的外在表現形式,其曲譜被視為藝術性標準。孔子雖然肯定了形式「美」,但是他認為「善」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0506ph016
《聽琴圖》,宋趙佶,故宮博物院藏。
0506ph01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0月0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