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音樂如何促進中外交流?

0506ph013
清光緒年間的北京茶園演戲圖
0506ph013

從遠古周穆王遠遊的傳說,到有文獻記載周代箕子所作的《麥秀之詩》,有關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歷史溯源甚早。那些史不絕書的西域之樂以及西方的宗教音樂,不僅蕩漾着羌笛、鼓吹、胡笳和西琴(即古鋼琴)的異域風采,而且也大大豐富了中原地區音樂文化的形式和內容。

0506ph009
日本「明清樂」表演圖,1894年刊。
0506ph009

日本於文武天皇元年(公元701年)仿照唐代的音樂機構,建立起「雅樂寮」。其中,「雅樂寮」不僅承擔着學習和借鑑外來音樂文化的責任,同時也肩負着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以及培養和教育音樂表演人才的使命。當時的日本,十分重視唐代音樂。「雅樂寮」在樂部人員分配方面,往往比其他國家的樂部(如高麗樂部、百濟樂部、新羅樂部)的人數多出許多。由於在日本的「雅樂」中,有不少是中國的「俗樂」(後又被日本化),因而其「雅樂」概念與中國的甚有區別。

 

據記載,唐時已傳入基督教的音樂讚美詩。至明代末期,歐洲傳教士以「西儒」身份來中國傳教,同時也將歐洲的音樂帶入中國。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向明神宗進獻了「西琴」(古鋼琴)。明神宗對「西琴」很感興趣,並指派了四名宮廷樂師向利馬竇學習演奏「西琴」。

0506ph010
最早傳入中國的歐洲樂器鋼琴,現極為普及。
0506ph010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和表演領域中,湧現出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如在民族器樂演奏方面,被稱為「國樂大師」的劉天華,為了擴大和提高二胡的表現力,借鑑了小提琴的揉弦、顫弓、跳弓和換把等技法,並在創作上借鑑了西方作曲技法,創作出很多極富特點的音樂作品,如《光明行》、《悲歌》、《燭影搖紅》等。其後,又湧現出很多優秀的民族器樂演奏家,如劉明沅(板胡)、劉德海(琵琶)、閔惠芬(二胡)、吳文光(古琴)、項祖華(揚琴)等,在西洋器樂演奏方面的代表有馬思聰,他不僅專注於小提琴的演奏與教學,而且還將中國的民間音樂與現代創作技法相結合,創作出《內蒙組曲》(即《綏遠組曲》)等優秀的音樂作品。其後,還有很多著名的器樂演奏家,如周廣仁(鋼琴)、顧聖嬰(鋼琴)、劉詩昆(鋼琴)、殷承宗(鋼琴)、俞麗拿(小提琴)、孔祥東(鋼琴)、呂思清(小提琴)等。

 

香港的中國音樂活動,由於省籍、方言及相關的音樂文化錯綜複雜,加上不斷受到京、滬(上海)、潮(潮州)、閩(福建)等音樂文化潮流的影響,致使粵樂曲往往將多種風格的音樂如潮樂、國語時代曲及電影插曲等共冶一爐。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0月0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