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青銅如何「成大器」?

0503ph002
史牆盤:服飾鳥紋,圈足飾竊曲紋,腹底有銘文。
0503ph002

古代用以鑄造青銅器的金屬材料是青銅。青銅是紅銅加錫或鉛的合金材料。原始社會的先民在製造石器的過程中發現了自然銅──紅銅。人們發現若在紅銅中摻進25%的錫,熔點便會變為800℃,硬度也大為增加了。這種銅材料具有良好的鑄造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學穩定性,因其顏色為青灰色,所以被稱為青銅。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不過,青銅在當時是珍貴的物質,不能普及到大眾所有,是貴族統治者壟斷使用,其主要用途是製作祭祀用的禮器和樂器,以及貨幣、兵器等。一般耕作的農具主要還是用石器。

 

早期銅器含銅量偏高,到商代中後期,冶金匠已能根據製品的不同需要調整合金比例。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工匠總結科技經驗寫成的《考工記》一書中,提出了「金有六齊」,這是世界科技史上最早的冶銅經驗總結。「金有六齊(劑)」,即青銅器物六種不同的合金配伍比例:

  六分其金而錫佔一分(即銅佔6/7,錫佔1/7),是鐘鼎類的比例;

  五分其金而錫佔一分,為斧斤類工具的比例;

  四分其金而錫佔一分,是戈戟類兵器的比例;

  三分其金而錫佔一分,是大刃類兵器的比例;

  五分其金而錫佔二分,是削殺矢類兵器或遠射兵器的比例;

  金錫各半,是鑑(銅鏡)、陽燧(可以對着太陽聚光取火)類器物的比例。

 

 《考工記》還總結了冶煉過程中觀察氣體變化(黑濁──黃白──青白──青)以把握火候的經驗。

 

0503ph001
(商)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銅佔83.6%,錫佔126%,很接近「金有六齊」中所列的鐘鼎類合金比例。
0503ph001

一些比較精緻、複雜的造型裝飾,就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失蠟法是一種精密熔模鑄造的方法,也稱為「走蠟法」。方法是先用蜂蠟一類易熔材料,加上松香、油脂,按照設計塑造出一個銅器模型(蠟胎),然後在外面敷上泥漿,做成外模和芯模。接着經過烘乾焙燒,將蠟胎熔化掉,成為空腔鑄範,四周用砂填實,便可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敲掉鑄範,便得到成型鑄件。鑄出的作品精密度高,表面光潔。

0503ph003
(春秋)銅禁
0503ph003

古人不滿足於青銅器單一的青灰色外觀,早在夏代已出現鑲嵌綠松石的牌飾。此外,商代有些兵器是以銅和玉兩種材料製作的,如玉援(刃部)、銅內(柄部)戈。這類器物,有人稱之為「金(銅)鑲玉」。 錯金銀,古稱金錯、金銀錯,「錯」是指錯石(礪石,如磨刀石)。錯金銀的方法是在青銅器表面預刻的凹槽內,嵌入金或銀的絲、片,再用錯石加以磨合,使之嚴絲合縫。金銀錯增強了器物的豪華感,受到貴族們的喜愛。

0503ph004
(商代後期)玉刃矛
0503ph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