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為何宋代是書院最繁盛的朝代?

1105ph006
宋代的嵩陽書院
1105ph006

宋朝,讀書人憑藉社會繁榮,以及因印刷技術進步帶來豐富藏書,將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推進到一個空前發達的黃金時期。其間,書院受到重視,創建711所,是書院得到大發展並形成制度的時期。

 

北宋初年,無力興學,只得擴大科舉名額,並利用唐代以來出現的書院,通過賜書、賜額、賜田、召見山長等方式扶持,使其替代官學,為國家培養人才。嶽麓、白鹿洞、石鼓、嵩陽、應天府、茅山等書院,都是因為其教學有功獲得御賜而揚名。經此時期,強化了書院的教育功能,其聲名也彰顯天下。南宋書院的發達與興盛是公認的,書院制度的形成,標誌着中國教育事業進入了官學、書院、私學三軌並行的時代。

1105ph005
位於江西的白鷺書院
1105ph005

宋朝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張栻朱熹呂祖謙陸九淵均曾在這四大書院講學,令學術繁榮昌盛,使學術與書院的一體化得以完成;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揭示》通行天下,更有典範作用。

bulb

張栻

張栻(1133—1180年),字敬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南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為南宋「中興」賢相張浚之長子。以父蔭補加承郎,先後知嚴州、袁州、靜江、江陵諸州府,在朝曾充侍講,後進直寶文閣。紹興三十一年(1167年)於碧泉書院從胡宏受業。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並先後在寧鄉道山、衡山南軒、湘潭碧泉等書院聚徒講學,聲名極一時之盛。

bulb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寓居福建建陽。自幼穎悟,出入於經傳,得二程之傳,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紹興十八年進士,初授迪功郎,後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二年(1196年)落職罷祠。從事教育活動達四十餘年。從政的近十年中,每到一處,興辦書院教育,並親自講學。

bulb

呂祖謙

呂祖謙(1137—1181年),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南宋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幼承家學。初蔭補入官,隆興元年(1163年)舉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被召為太學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與朱熹、張栻齊名,交往甚深,世稱「東南三賢」。其為學既以理學思想為宗,又受永嘉學派經世致用的影響,內容博雜,兼收兼蓄,自成一家,世稱呂學。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著有《東萊左氏博議》、《呂氏家塾讀書記》、《春秋左氏傳說》等。

bulb

陸九淵

陸九淵(1139—1193年),字子靜,自號存齋,世稱象山先生,南宋撫州金溪縣(今屬江西)人。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在家候職三年,辟槐堂書屋聚徒講學。後授隆興靖安縣主簿。十三年奉祠歸,還鄉講學。其學繼承孟子、程顥,創「心學」學派。提出「心即理」,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認為心學的主旨在明理、立心、做人,尤其以尊德性。強調只有「先立乎其大者」(即立心),才可以去讀書學藝,應事接物。因不喜著述,僅有論學書札、講學語錄及少量詩文,由長子陸持之輯成《象山先生全集》。

bulb

《白鹿洞書院揭示》

《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學規》,或稱《白鹿洞書院教條》。朱熹於宋淳熙七年(1180年)知南康軍時所制定。揭示中確定五教之目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學之序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處事之要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1105ph008
宋代的白鹿洞書院
1105ph008

元代

元代在書院建設者中,既有漢人、南人,也有蒙古與色目人,因此而有「書院之設,莫盛於元」的說法。據統計,元代創建書院296所,加上修復的唐宋舊院部分,書院總數達到408所。在書院的發展史上,元代的最大貢獻是,彌補遼金時代的缺憾,將書院和理學一起推廣到北方地區,縮短了新形勢下形成的南北文化差距。

 

在元朝統一全國的前後,忽必烈曾多次頒佈法令保護書院和廟學,後來又將書院等視為官學,書院山長也定為學官。因此,元代書院不僅在南方得到發展,而且以強勁之勢向北方推進。

bulb

山長

書院之主講兼總院務者。始見於唐末五代。此外,舊時士大夫不仕,隱居山林者,亦有自稱山長。

1105ph007
嶽麓書院在元代是政府向北方推行理學和書院的榜樣
1105ph007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9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