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武術

1402ph019_01
1402ph019_01

中國武術,在戰國時代稱為「技擊」。據古籍記載,當時技擊是以作戰為目的的攻防格鬥技術,漢代以來又稱為「武藝」。而「武術」一詞,最早見於蕭統《文選》中南朝宋延年《皇太子釋奠會》詩。自此,「技擊」、「武藝」、「武術」互稱。直至1928年統一改稱為「國術」。1949年後,又統一稱為「武術」。自此,武術得到繼承、整理和提高,並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現在武術更已成為國際性的體育項目之一。

 

中國武術的歷史相當悠久,簡要來說,武術可溯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與戰爭。夏、商、周三代時發展成用於操練的「武舞」。春秋戰國時期,隨着金屬兵器的發展和列國爭戰不休,給武藝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手搏、角抵、劍道、弩道等武技也逐漸形成。唐武則天於公元702年設武舉制,開創以武入仕的道路。宋遼夏金時期,戰爭頻繁,加強了軍旅武術的訓練和各種兵器的製造。宋代民間也出現了很多民間武藝結社,街市中的遊藝場所必有武術表演,成為市民所喜歡的文化活動之一。明清武術開始形成門派,民間武術社團林立,更有參與政治活動者,如義和團。民國時期,武術在軍事上的地位漸趨式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正式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

 

武術門派繁多,就其總體而論,有內外家、南北拳之區分。內家以太極、形意、八卦三門為代表(或稱武當為內家);外家統稱少林,分南北兩大流派。外家的南北兩大流派中,北派以長拳為代表,有潭、查、花、洪、炮五大門戶。此外還有六合、通臂、劈掛、二郎、太祖、短打、迷蹤、螳螂、八極、番子、地蹚、羅漢、戳腳等等派系。南派主流在福建、廣東兩省。福建有龍、虎、豹、蛇、鶴以及五祖拳等;廣東有劉、洪、蔡、李、莫以及詠春拳等。此外,長江以南各地所流傳的武術門派,都歸入南派(也稱南拳)的範圍。

 

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自衞助人的運動,而且更與中國的傳統藝術互相融合,成為富有娛樂性的表演活動。除了藝術之外,武術也跟中國的哲學和文學互相影響。明清以來,武術派系林立,不少派別均應用了中國古代哲學作為理論指導,使武術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此外,以武俠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也不斷湧現,其中當代作家金庸的武俠小說,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名家輩出。諸如戚繼光、俞大猷既是一代名將,也是武學宗師。又如黃飛鴻、霍元甲等都名重一時,俠骨仁心。當代的李小龍更是家喻戶曉的巨星,而且也是截拳道的創始人。這些武術高手各有所長,也都為中國武術做出了貢獻。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