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人如何製鹽?

0805ph017
宋代煎海鹽圖
0805ph017

食鹽即氯化鈉(NaCl),是常見的一種無機化合物,也是化工生產中最基礎的原料之一。當人類從茹毛飲血進化到以穀物為主要食物後,由於不再從禽獸血肉中汲取鹽分,而必須開闢新的來源,食鹽從此成為生活必需品。

 

煮海取鹽是獲取食鹽的其中一個方法。住在海邊的人發現沉析出來的海鹽結晶可以用作食鹽,於是通過煮熬海水的途徑獲取海鹽。辦法是先用淋沙煎鹵的方法取得較濃的鹵水,再煎煉鹵水而得到沉析的食鹽結晶。從秦漢至唐宋,中國東部和南部絕大多數地區都是以食海鹽為主。上述煮海取鹽的工藝一直應用到明代。

bulb

淋沙煎鹵

淋沙煎鹵是利用海水製取鹽分的一種方法。辦法是:預先在海潮深沒的地方,預先掘一個深坑,然後把竹或橫木架在坑上,先鋪上草蓆,後再鋪上沙。當海潮蓋頂衝過時,鹵氣(即帶有鹽分的空氣)便會通過沙子滲入坑中。其後,把沙和草蓆掀去,用燈向坑裡照,當鹵氣能把燈火熄滅的時候,就可以從深坑內取出鹵水來煎煉鹽分了。

0805ph018
《天工開物》中的「淋沙取鹵」圖
0805ph018

大約在春秋時期,人們已採用利用日照和風力的日照曬鹽法,認為這樣更為經濟,並以此取代了煮海取鹽法。曬鹽法到了唐代已很成熟,形成了墾畦澆曬的完整工藝。對此工藝,唐代張守節在其註釋《史記‧貨殖列傳》中有翔實的記載。住在內陸鹽湖附近的人發現了池鹽,即鹽湖中天然結晶或以鹽湖表面鹵水曬製的鹽。山西解州(即今山西運城附近)的鹽池在歷史上就很著名,它曾是中國最早一批原始公社部落的分佈中心,堯、舜、禹及夏朝均曾建在附近。解鹽的早期開採主要是組織人力,採撈由鹵水中自然沉析出來的食鹽結晶。

bulb

墾畦澆曬

墾畦澆曬的生產模式,俗稱「五步產鹽法」。其生產工藝主要以集鹵蒸發為主,分為過籮、調配、儲鹵、結晶、鏟出五個步驟。

鹽的原料來源除了有海鹽、湖鹽等,還有岩鹽和井鹽。在中國的西北地區,乾燥的氣候常使星羅棋布的內陸鹽池表面凝結着厚厚的石鹽晶體。秦漢之際它們曾被大量販運到中原地區,成為食鹽的重要來源。石鹽又名岩鹽,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食鹽晶體。其晶體呈玻璃光澤,無色透明或白色呈正方形晶體狀,古籍上又稱它為「光明鹽」、「水晶鹽」、「玉華鹽」或白鹽。石鹽大都是自鹽井或鹽湖中自然凝結析出。井鹽是以鑿井方式開採地下天然鹵水或固態岩鹽。古代井鹽開採主要集中在川、滇一帶,始於戰國晚期。根據文獻記載,至遲在三國時代始,人們已開始利用天然氣作燃料來煎煮井鹽了。

0805ph019
宋代解州鹽池的開採
0805ph019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