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磁」

0802ph001
磁鐵的南北兩極
0802ph001

古人稱具有磁性的天然磁鐵為磁石,也即四氧化三鐵。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地數》中已有「慈石」一詞,表明戰國時期人們已發現了磁石吸鐵的現象,將磁石寫成「慈石」。漢代初年(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呂氏春秋》說:「慈石召鐵,或引之也。」漢代高誘等學者在該書註解中說:「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取鐵,如母之招子焉。」從創立「慈石」一詞起,人們就知道磁鐵的吸引性質,並將它的吸鐵特性人格化了。磁石虛連鋼針,實質上就是磁感應現象的發現。當這些被感應磁化的鋼針,置於光滑板面上或懸吊於空中,就能指示方向而成為指南針。至少從唐代蘇恭時起,距離指南針的發明已為期不遠了。

bulb

蘇恭

生於公元599年,卒於公元674年。曾任朝議郎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著有《草本經集注》。

0802ph002
地磁偏角示意圖
0802ph002

磁鐵除了吸引鐵之外,磁鐵之間也彼此相互作用,即同極相斥和異極相吸。古代中國人早就發現條形磁鐵的兩端極性不同。利用這一特性,漢代人就開始製造磁性棋子,在下棋娛樂中觀察棋子的彼此吸引與排斥現象。古代的下棋娛樂之中,有一種「鬥棋」,以天然磁石作為棋子。人們從鬥棋娛樂中不難發現磁吸引與磁排斥的現象。漢代膠東方士欒大曾向漢武帝獻鬥棋術,並謂「棋自相觸擊」。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其組織編纂的《淮南萬畢術》中寫下了鬥棋中有「慈石提棋」和「慈石拒棋」的現象。前者是磁吸引,後者是磁排斥。可見古代中國人最先發現了磁排斥現象,也即是同性相斥的現象。

0802ph004
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棋俑和棋盤
0802ph004

古人雖然發現了磁體有吸引和排斥兩種現象,但是對磁體有南、北兩極的認識卻比較晚。直到宋代,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才記述了磁極性。沈括雖發現了磁極性現象,但不明白其中道理,更不知道地球本身是一個大磁體,具有南北兩種磁極性。磁鍼之所以指南或指北,是因為它與地磁的兩極彼此產生作用的結果。

bulb

磁鍼

針形磁鐵,通常製成狹長菱形,可在水平方向自由轉動,靜止時兩端分別指着南和北。

0802ph003
《證類本草》中的「慈石」插圖。慈石周圍畫滿了鐵沙、鐵毛,以示其吸引性。
0802ph003

北宋初,天文學家和堪輿家楊維德於慶曆元年(1041年)撰寫相墓書《塋原總錄》,記述了指南針在羅盤上「取丙子、壬午之間」,這是「約而取於大概」的地理南北方向。與楊維德幾乎同時或更早的堪輿師王伋(約公元988—1058年)也曾以詩歌形式記下了地磁偏角。古代中國人在醫療、建築、戰爭與陶瓷製造等多方面廣泛地應用磁石,表明他們對磁鐵特性了解充分。

 

從戰國時期開始,磁石已成為中藥成分之一。漢初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述了磁石的藥性。古人製造陶瓷時也應用了磁石,在燒製白瓷的過程中,瓷土、釉料和色料都不得含有氧化鐵、氧化鈷等物質,否則,瓷器會出現紅色或黑色斑點。陶瓷工人一般會使用磁鐵在釉缸中來迴旋轉,以吸引並除去釉中含鐵雜質,從而提高瓷器的潔白度與透明度。古代煉丹家也常以磁石作為化學藥物之一。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