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詩經》

0402phn003
0402phn003

《詩經》是產生於先秦時代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是中國詩歌文學的光輝起點,也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和文明發達最早的標誌。它的出現,對中國文學優良傳統,以及中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詩經》源於周代的采詩制度。樂官將採集自民間的歌謠加以整理,配好音律,演唱給天子聽,使其了解下情。由此《詩經》結集,並按照樂調的不同以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分類。風,是指當時各諸侯國地方的土樂;雅,是當時周天子都城附近的樂曲;頌,是古代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曲。由於年代久遠,多集體創作,《詩經》絕大部分作者已不可考,部分版本已失傳,現存的是漢代學者毛公批註的版本。

 

《詩經》包括了五百多年間不同作者、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作品,可以分為史詩、祭祀詩、宴飲詩、政治詩、農事詩、行役詩、思婦詩、愛情詩、婚姻詩和親情詩等多個類型。《生民》等五篇史詩,完整地勾畫出了周人發祥、創業和建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第一頁;《三頌》等用於王朝祭祀的祭祀詩,氛圍肅穆莊重,透露出對宗族興旺、國力強盛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宴飲詩是舉行宴飲之際所歌唱的詩,它既寫酒食的豐盛,更表達了賓主間的尊卑長幼,實際是在強化宗法血緣關係,鞏固邦國;西周末年,政治動盪,一些批評國政、諷諫國君的政治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周代是農業社會,農事詩反映了人民從事農業活動的情景,再現了人們熱愛自然、勤勞樸實的性格,充滿了鄉土氣息;每逢人們遠離故土的時候,思念之曲就產生了,行役詩反映了行役者的苦難遭遇和悲切心境,思婦詩表達了思婦對遠行丈夫的愛慕和思念;以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或寫相思之苦,或寫新婚之欣喜,或寫婦女被丈夫欺凌和遺棄的悲劇,有不少優秀之作;親情詩反映了父母孝敬,夫妻恩篤和骨肉情深的主題,體現了中華民族美好、善良的倫理觀念。

 

《詩經》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它是以四言為主的詩體,是中國古代四言詩的濫觴和代表;它在篇章結構上注重回環複沓,有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它用詞豐富,表達準確,善用重言疊字詞和雙聲疊韻詞,語言富於音樂美;它所採用韻律方式和諧自然,對後代詩歌韻律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前人將《詩經》的表現手法概括為賦(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描寫)、比(對事物進行形象的比況)、興(借用他物或風景引出所歌之事),它們不僅可以說明《詩經》的表現手法,同時也是中國詩歌傳統藝術手法的特點。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二千多年前的一部古老詩集,具有首創性的具體影響。它蘊含的偉大現實主義精神,富於民族特色的文學題材和主題的開創,在賦、比、興藝術手法方面的使用,質樸中深藏魅力的藝術風格,對中國後世諸多藝術門類起到至深至巨的影響。它實際上也是一部中國古文化的百科全書,是研究中華文化和民族心理、文化傳統的淵藪。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7月0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