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哪裡是沈從文的第二故鄉?

0427phn002_01
沈從文(視覺中國)
0427phn002_01

1922年夏天,沈從文來到人海茫茫的北京。沒有學歷,沒有金錢和門路,他很快便打消進大學讀書的念頭。他在酉西會館獨住半年,天天到京師圖書館看書,後來搬到北京大學附近的公寓,當旁聽生聽課。隨之,他開始寫作,用「休芸芸」的筆名四處投稿,夢想每月能得20元錢來維持自學的生活。大約有兩年時間,他掙扎在飢餓線上──想求圖書員的職位不可得,考慮過去當警察,幾次餓得昏昏沉沉的要跟着招兵的人走。不過他還是熬過來了,靠着湘西人的倔強、不服輸,他艱苦地走上了文壇,寫出的第一批作品也漸漸為人所知。

0427ph008
沈從文以「休芸芸」為筆名在《晨報》發表的作品《一封未曾付郵的信》
0427ph008

他從酉西會館搬到銀閘胡同公寓居住,是為了在北京大學旁聽學習。由於校長蔡元培提倡兼容並包,並向社會開放,這所大學旁聽生要比正式生還多。沈從文在這裡聽過中文、歷史、哲學,他甚至聽過拖着辮子的辜鴻銘的課。他認識了陳煒謨、陳翔鶴、黎錦明等,經常靠他們在小飯館解決肚子問題。在燕京大學,他認識了董秋斯,進而結識韋叢蕪、焦菊隱等。董秋斯曾賣掉西裝為他購置新鞋。他通過表弟認識了北京農業大學的湖南老鄉,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到他們的宿舍去吃住幾天。他們回湘後都參與了農民運動,以後都犧牲了。大學公寓的流浪生活擴大了他的眼界,鍛煉了他的意志。

0427ph009
當年的北京大學紅樓
0427ph009

1928年後,沈從文移居上海。一個道地的鄉下人依仗文學,在這遠東第一大城市企圖生存下來。南遷的原因實際是文學中心轉移的結果,北方的政治空氣愈來愈糟,而最早給他出書的北新書局、新月書店也紛紛移往上海。一個立腳未穩的青年作家幾年裡勤奮寫作,上海各出版社、各大文學刊物差不多都用過他的作品,他的名氣正在提高。他與胡也頻、丁玲的友誼,在這幾年裡伴隨着他,不斷追尋自己的文學夢想。他被聘開始第一次走上大學講壇,在中國公學教書。中間還到武漢大學教書半年。直至發生了胡也頻、丁玲在上海相繼被害被捕的事件。

0427ph011
中國公學外景
0427ph011

沈從文剛到上海,住在法租界的善鍾里。不久,胡也頻、丁玲趕來。曾在《現代評論》雜誌與沈相識的彭學沛這時主編上海《中央日報》,沈推薦了胡也頻去編副刊,並定名為「紅黑」。這件事的成功燃起了這三個年輕人的理想之火,他們搬到薩坡賽路204號,要自己來編輯出版刊物了,胡也頻負責編《紅黑》,沈從文和丁玲負責編《人間》。1929年1月,兩本雜誌同月先後創刊,初刊就印到上千冊。但他們走的是不依官、不依商的獨立文學之路,一年後,刊物漸漸不能維持,終於停刊。計算下來,連當初胡也頻父親投的成本都收不回來,他們嘗到了苦果。

0427ph010
《紅黑》雜誌
0427ph010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6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