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筆名「巴金」的由來

0425ph005
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
0425ph005

1923年4月,為追求新生活,未滿19歲的巴金同他的三哥李堯林一道,去神往已久的新文化運動中心上海。到達上海不久,兄弟倆一同考入上海南洋中學。年底,考進南京著名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巴金除學習高中課程外,課餘繼續研究無政府主義學說和社會革命理論。1925年夏,巴金兄弟高中畢業,堯林報考蘇州的東南大學外文系,巴金則準備報考北京大學。由於身體檢查時發現肺病,決定回上海養病。同時繼續讀書、翻譯、撰文,探究社會革命和實現自由幸福的道路。

bulb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新青年》的創刊為開始。以民主和科學作為手段,倡導思想自由,主張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文化。是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

0425ph006
巴金(右一)離開成都到上海前的家庭合照
0425ph006

1927年1月,巴金自費去法國。他在法國寫成處女作《滅亡》,並把作品寄給在上海開明書店工作的朋友周索非,準備印刷二三百冊贈給親朋好友,表明自己要與民眾一道,為正義、公平奮鬥不息。周索非收到文稿後並未付印,把它交給了當時最權威的文學刊物《小說月報》編者鄭振鐸。鄭看了小說後決定發表,於是,《滅亡》從1929年1月起在《小說月報》連載,至4月載畢。這部作品引起讀者和批評家的注意,被譽為「轟動文壇的佳作」和「1929年中國文壇僅有的收穫」。巴金無意於當作家而寫小說,但《滅亡》的發表卻成為了他走向文學事業的起點。

0425ph007
巴金正是在這間小屋裡創作《滅亡》
0425ph007

《滅亡》寫成後,巴金第一次署上一個新的筆名:巴金。他沒有料到,這個新筆名就此伴隨自己一生,以至取代了真名實姓。此後,有關「巴金」的來歷有許多猜測。為這個筆名,他多次受到指責甚至批判。但他一直沉默不語。1958年,巴金在《談〈滅亡〉》這篇文章中,首次對這個筆名的來歷作正式解釋。他說:「巴」是得到同學巴恩波在項熱投水自殺的消息深感痛苦而聯想起來的;「金」則是朋友詹劍峰為幫他找一個容易記住的名字而取的,當時他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這本書的英譯本就放在書桌上。

 

1928年底巴金回國,定居上海。他的願望是用行動而不是文字來反抗黑暗的社會,然而,當時的中國社會難以為他提供反抗機會。他只好繼續潛心於無政府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他先後翻譯了一些克魯泡特金的名著,還編著了一本名為《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的論著,有系統地闡釋自己對無政府主義原理的認識和理解,試圖澄清中國無政府主義理論的混亂。然而,這本書卻悄然地消失了。同時期,他還寫成了《房東太太》,以法國為背景描寫人類的悲哀的九篇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死去的太陽》。倒是這些作品至今還被人傳閱和議論着。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5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