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胡適因何成為中國大使?

0423ph014
1938年10月28日,受任駐美大使的胡適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遞交國書後留影。
0423ph014

1926年夏,胡適作為中英庚款諮詢委員會的中方首席代表赴英參加會議。在倫敦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達成了大體有益於中國的協定。在歐期間,他曾到倫敦、巴黎的圖書館查閱敦煌資料,頗有收穫。年底轉赴美國,在那裡完成了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的最後手續,1927年4月返國。途經日本時稍事停留,與日本學者鈴木大拙、高楠順次郎、常盤大定、矢吹慶輝等接觸。儘管他們之間見解各有異同,但保持了長久的學術交誼。

0423ph013
1926年胡適(右二)代表中國與英國代表威林頓勳爵(左二)在倫敦就中英庚款開了兩次議會,達成協議後,雙方在以會議結果寫成的報告書上簽字。
0423ph013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兩天後應邀南下,參加蔣介石主持的廬山談話會。此前,在對日問題上,胡適一直保持低調,至當局表示要抗戰,胡適才逐漸改變態度,擁護抗戰。9月,受蔣介石之託,出訪美、歐諸國,宣傳中國抗戰,爭取援助。次年受命擔任駐美大使。在任期間為爭取美援,爭取美國朝野對中國抗戰的決心和意義的了解,奔走不懈,頗受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各界領袖人士的尊重。1942年9月,胡適卸去大使任,仍留居美國,重操舊業,做起歷史考證的學問。直到抗戰勝利後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於1946年返國。

0423ph015
1940年3月,中美宣佈達成第二次援華貸款,圖為協議宣佈後胡適與陳光甫(左一)及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合影。
0423ph015

1938年9月,國民黨政府任命胡適為駐美大使時,胡適在歐洲。對於這項任命,中美朝野皆表歡迎。擔任大使後,胡適自覺責任重大,向政府表示將「以全副精神應付」。他認為他最大的責任,是使中美兩國相互理解,尤使美國朝野充分了解中國抗戰的意義以及堅持抗戰所遇到的困難。胡適於10月正式展開外交活動,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促使美國修改中立法案,以減少美國援助中國的阻力。他為了配合政府派出的專門代表爭取美援,與美國財政部長及其他相關部門的領導人建立了很好的個人關係。他與陳光甫緊密合作,成功爭取到對支持抗戰極有意義的美國援助。蔣介石為此曾特別發電報表示感謝和慰問。

0423ph016
胡適大使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明中國人民萬人簽名的文件
0423ph01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5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