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黃梅戲、秦腔、越劇、評劇有何特點?

0519ph033
黃梅戲《龍女情》,馬蘭飾龍女。
0519ph033

黃梅戲原稱採茶戲,源於湖北省的黃梅縣,形成於安徽的安慶地區。時間約在清代中葉以後,是在歌舞小戲、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所以傳統的黃梅戲有兩類劇目,一類是歌舞小戲,腳色為一丑、一旦,劇目短小精悍,風趣滑稽。如《打豬草》、《夫妻觀燈》。一類為來自說唱的正本大戲,情節複雜,腳色眾多,如《梁山伯祝英台》等。黃梅戲的表演樸實無華,唱腔委婉,語言通俗,便於學唱,因此它流傳的地域廣,觀眾多,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

 

秦腔發源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一帶,由民間小曲演變而成,形成的時間約在明末清初。秦腔在演唱時敲打梆子伴奏,有「桄、桄」之聲,所以又叫梆子腔或「桄桄子」。清代中葉,秦腔的足跡已遍佈全國各地,很多地方劇種在形成過程中都曾受它的影響,如京劇、漢劇、徽劇等等。秦腔的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類。歡音長於表現喜悅的情緒,苦音則相反,多用於悲痛的戲劇場面。秦腔的腳色有十三門,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丑。著名的傳統劇目有《趙氏孤兒》、《火焰駒》等。

0519ph036
秦腔「關公」形象
0519ph036

越劇起源於浙江省紹興地區的嵊縣,這是古越國的所在地,故稱越劇。在嵊縣一帶曾流傳着一種名為「落地唱書」的說唱藝術。越劇就是從「落地唱書」演變而來的。大約在1906年春節期間,幾位民間說唱藝人化妝登台演出,從此,「落地唱書」成為了戲曲形式。新中國成立後,越劇藝術再次迅速發展,一批代表性的劇目相繼問世,如《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其優美抒情、清麗典雅的劇種風格,受到各地觀眾熱烈歡迎。

0519ph034
浙江紹興的越劇深受百姓歡迎
0519ph034

評劇產生於河北省東部一帶的農村,它是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蓮花落是河北東部流傳廣泛的說唱藝術,「蹦蹦」原是流行於東北一帶的民間歌舞,後來才傳到河北。由於蹦蹦和蓮花落的曲調基本相同,伴奏樂器都是用繩子穿起來的竹板,於是藝人們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但在演出時依然保持着說唱藝術的特徵,即以第三人稱演唱,而且說白很少,當地人稱之為「落子戲」或「蹦蹦戲」。評劇的表演有生活氣息濃郁、活潑自由的特點,以演出反映現實生活的劇目見長。名藝人成兆才在1919年創作的《楊三姐告狀》曾轟動一時,久演不衰。新中國成立後,一批現代戲如《劉巧兒》、《小女婿》、《小二黑結婚》也享有盛名。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趙麗蓉等。

0519ph035
評劇《秦香蓮》,李再雯飾秦香蓮。
0519ph03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1月2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