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朝怎樣與非洲接觸?

30038ph007
埃及文明的古跡(張晉寧攝)
30038ph007

西漢前期(至漢武帝初期為止),匈奴稱雄於蒙古高原及河西地區,鐵騎屢次南下劫掠,給西北部的漢族造成極大威脅。漢初劉邦和文景二帝(公元前206—前141年)完全顧不上開闢和維持西域通路。

30038ph008
馬踏匈奴雕像
30038ph008

漢武帝執政時期的「勤遠略」政策。首先從不同方向廣求通西域的多條道路。公元前122年漢武帝遣使探求一條不經匈奴地域而由身毒(印度)到大夏的道路,惜未成功。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與西域各國聯繫。此次張騫派遣手下多人作為副使到達大宛、康居、大夏、安息、身毒(印度)等國。犁靬被列入溝通之國。這可能是中國人首次聽到存在「埃及」這個實體。公元前116年,漢使和西域諸國報聘使者一起回國。

30038ph006
漢武帝像
30038ph006

漢昭帝(公元前87—前74年)時,在輪台、渠犁等地開始駐兵屯墾,並置使者校尉保護來往的商旅和使臣。經過多年努力,兩漢終於開闢了南北兩道,東漢明帝在迫使匈奴西遷後,又開闢了經過哈密的北新道。當時無論哪條道的開闢都與避開或驅逐匈奴有關,而為了翻越蔥嶺,條條道路均須經過疏勒(喀什)。漢代的疏勒地區實際上已囊括了蔥嶺地界,其西境費爾干納是未受「希臘化」波及的極限地區,其邊緣接近烏滸水(今塔吉克斯坦的噴赤河谷),公元前二世紀已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絲綢之路」暢通於西漢中期。當時從蔥嶺逶迤西下就進入了已有200年歷史的中亞、西亞希臘化地區。有些希臘人後裔的統治者已被大月氏人和烏孫人趕走(如大夏)。亞歷山大在東征的11年生涯中建立了17個以他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大城」,經過200年時光的淘洗,絕大部分「亞歷山大城」名存實亡,但漢使所到之處與Alexandria譯音相近的黎軒、犁靬、犁鞬、驪靬等國名仍不絕於漢使之耳。張騫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前126年)聽說西方有犁靬此國。張騫以後,漢使愈往西走,聽到「犁靬」之名愈多,言者都說是「海西大國」。

bulb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公元前139年,張騫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國、身毒國等。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聯繫東西方的「國道」,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

30038ph009
張騫通西域壁畫
30038ph009

漢朝出使西域使節,從張騫副使直到(東漢)班超副使甘英,從大宛前進到條支花了一百多年開拓時間(公元前114—97年)。但東漢除使節外商人還不可能進到波斯灣,因安息國家極力壟斷絲綢西運,不允許中國商人直接將絲綢運到地中海諸國。當時只有中國才能生產的絲綢名聲在外,很受地中海沿岸國的歡迎。但這些寶貴商品,長期以來只靠游牧民族馱在馬背上通過北部草原商路,輾轉販運,量少價高,成為極昂貴商品。由於經過數不清的轉手仲介,蔥嶺以西的中亞、西亞,尤其是地中海諸國對生產絲綢的中國形成神秘的印象,長期分不清楚到底甚麼地方是真正的產地或轉運之地。對「中國」的稱呼游移不定(支那、秦尼、秦斯坦、賽里斯、摩訶震旦……)便反映這種撲朔迷離、捉摸不定的狀況。

bulb

班超

班超(公元32—102年),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是東漢著名將領、外交家,是開拓和維持漢朝與西域關係的重要人物。班超出生在文士家庭,他是史學家班彪之子、《漢書》的編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稱「三班」。但他的成名並不是因為文學成就:班超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他投筆從戎,投身於為漢朝穩固邊疆的事業中,成為東漢名將。

30038ph010
班超像
30038ph010

公元97年東漢和帝在位時期,班超的部下甘英一行克服了千難萬險跋涉遠離中國邊境萬里,已經走到波斯灣岸邊,望見洶湧海水,卻仍然走不到二百多年以來漢代中國人一直嚮往不已叫「犁靬」或「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在波斯灣岸邊,常年飽受酷熱、乾渴、烈風和疫癘折磨的這批中國人,疲憊、乾瘦、羸弱不堪。

 

此後,中國人與埃及直接聯繫的努力暫時告止。從公元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歸後,西域始通於漢,到公元97年(或公元98年)甘英從條支返回漢廷,整整212年直接聯繫犁靬或大秦(埃及)的努力,歸於失敗,此後數百年,中國使節和商人仍然在朦朦朧朧中嚮往、想像、認識遙遠天邊有一座叫犁靬……或大秦的名城(亞歷山大城)。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2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