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遣唐使怎樣把「中國」搬到日本?

1801ph008
遣唐使船圖
1801ph008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的兩個半世紀內,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形成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國家,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嚮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的熱潮。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帶同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1801ph011
現藏於日本奈良正倉院的唐代象牙撥鏤尺
1801ph011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這一年到公元895年的260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日本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的是公元838年的第18次,達到651人。遣唐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日本政府之所以派出如此強大陣容的遣唐使團,就是為了更好地吸收和輸入中國的文明。

1801ph010
這封信是公元735年由唐朝的宰相張九齡以唐玄宗的名義,寫給日本聖武天皇,內容是查詢第十次遣唐使的下落。
1801ph010

日本遺唐使團赴中國的航路可分三條。初期走北路,即從九州博多灣出發經對馬島,然後沿朝鮮半島、遼東半島沿海,到山東半島登州或萊州登陸,再由陸路去長安。中期主要走第二條南島路,即從九州經過南部諸島,如種子島、屋久島、奄美島等。沿途停泊,然後橫渡東海,到中國明州(今寧波)等地。這條路風險大,航期也不短。後期又開闢了大洋路,即從博多啟航,在長崎以西五島列島等候順風,然後橫渡東海,直達揚州、明州等港。這條路航程最短,順風10天內即可到達,但風險最大,經常出事。遣唐使團在途中要與狂風惡浪搏鬥,在成行的16次往返途中,遇風暴襲擊或觸礁遇難而毀掉的船共有10艘。可以說他們是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架起了這座海上中日友好交流的橋樑。

1801ph009
迎接中國冊封使船的日本隊伍模型,為泉州海外交通館的藏品。
1801ph009

日本遣唐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地方政府還派專差護送獲准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前往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遣唐使的歷史貢獻,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其次是吸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準。此外,還吸收中國各種技術工藝等物質文明,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豐富日本人民的生活。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5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