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7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7_nov22

香港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年前。二十世纪,考古学者在香港进行过多次发掘。大量出土文物说明,该地区在文化上早有发展,更和岭南古文化联系紧密,同属一个文化系统,并且在进入夏商周阶段后,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香港地区有史籍可考的建置始于秦汉。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起,到清朝英国逐步占领香港地区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其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今天的深圳和香港,深港因此可谓同根同源。

英占前的香港,是传统的渔农社会,与开埠以后的近代香港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其闪光的亮点。例如唐朝于广州创设市舶使,管理海上贸易,而屯门一直是广州的外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入宋以后,香港和内地的联系更趋密切。南宋末年,宋室的海上朝廷曾一度停驻在今九龙城一带,留下宋王台等重要史迹。宋、元、明时期,有较多移民由内地南迁,发展成日后新界一些大姓氏族。

“香港”一名从何而来?

答案见下。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1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1_nov22

香港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香港南丫岛大湾,发现六千年前的房屋聚落遗迹。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2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2_nov22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湾式彩陶盘,1990年由香港及广州中山大学考古学者在南丫岛大湾遗址发掘出土,与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关系密切。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3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3_nov22

1989年,香港与广州考古学者在南丫岛大湾遗址商代墓葬出土的玉牙璋及完整串饰,被誉为国宝级文物。大湾牙璋与商代二里头墓葬中的牙璋,微刻风格完全一致,是商代华北地区礼制物质文明向南延伸的表现。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4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4_nov22

深水埗李郑屋邨东汉古墓内景。李郑屋古墓墓室呈十字形,墓顶作穹窿形状,与1921年在广州东郊驷马冈发现的汉墓形制相同。该墓的发掘说明香港地区与广东大陆的文化具有同一性。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5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5_nov22

屯门曾见于中国的正史,图为《新唐书》关于屯门的记载及1950年代的屯门青山湾。

ebook

据《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唐朝时进出广州的外国商船都要在屯门停留。为保护经过的商旅,唐朝政府曾派兵二千人在屯门军镇驻守。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6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6_nov22

香港曾有南宋皇帝停驻,宋王台成为历史见证。

ebook

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宋室及大批追随者乘船南逃。1277年,宋室经梅蔚(今香港大屿山梅窝)到达今九龙城一带停留补给,数月后元军追至,被迫再逃,终覆没于厓山。总计宋室途经及留驻香港约十个月,在九龙城一带时间最长,后人遂在当地一大石上刻“宋王台”三字以为纪念。二战期间,日军为扩建机场而炸毁大石,但石刻侥幸得保。战后当局重竖石刻,并依此建宋皇台公园(易“王”为“皇”,以正帝名)供人凭吊。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7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7_nov22

位于宋皇台公园内的宋王台石刻今貌。

ebook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纪》载,元军厓山灭宋时,陆秀夫背负宋帝昺投海,大批宋朝宗室与效忠的官民也跳海自杀,“浮尸出于海十万人”。不论实情如何,南宋海上朝廷人数当属不少,每天的食物及日用品需求甚大。宋室在九龙城一带停留数月,相信这区域在当时的渔农生产以至手工业、商业已具一定规模,否则难以连续数月支持庞大供给。

2014年,兴建港铁沙中线时近宋皇台之施工地方发现了多个古井、麻石明渠、二百多个遗迹及数千件出土文物。专家指地盘遗址可追溯至七百至一千年前的宋元时期,从出土文物估算,当年已有过千人居住。这证明宋元时期香港的经济民生水平远比以往所知为高。至于达到何种程度,则须学者据新出土文物作进一步研究。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8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8_nov22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刻本《新安县志》中的新安县地图,标有九龙泛、屯门泛、塔门、赤柱、蒲台、仰船洲等地方。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9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9_nov22

深港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位于深圳南头的新安县城门遗址。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10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10_nov22

1901年的新界原居民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屏山邓氏宗祠。

ebook

部分港人的先祖由中国内地迁居而来,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移民活动始于东晋。此后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从宋朝开始。宋朝开宝六年(973年)承务郎邓汉黻定居于今香港新界锦田。此后还有侯、廖、文、彭等家族陆续迁入。他们与邓氏家族合称“新界五大族”。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时,当地原居民已有八万多人。

“香港”一名从何而来?

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代郭棐《粤大记》一书所附的《广东沿海图》上。关于“香港”一名的由来,说法甚多。最早的说法认为,早年在香港岛东南部的石排湾有一溪涧流注人海,因其水质清甜甘香,人称“香江”,有关地方亦以此为名。不过,目前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莞香”说。莞香是广东省东莞县所产的一种香料(自唐肃宗至德二年至明神宗万历元年,今日的香港地区隶属于广州东莞县)。至明清之际,东莞之香业贸易大盛,有史家研究指今日的尖沙咀、石排湾是莞香的重要转运站,“香港”之名遂不迳而走。经过多年的历史发展,“香港”成为整个香港岛的名称,也是香港岛、九龙、新界的合称。

本专题图片,除标注外,皆由刘智鹏教授、刘蜀永教授提供。中国文化研究院已尽力联系图片版权拥有者,倘有问题,请与本院联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