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七)有识之士始探寰宇

25407_aug21-04_cn
25407_aug21-04_cn

鸦片战争时期军事与外交的失败,造成朝野震动,尤引起知识界的反思。据载战争已打了两年,道光二十二年的上谕竟询问:「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令属下「据实具奏,毋任讳匿」。为了知己知彼,一些有识之士乃着手编译世界知识图书。其中,林则徐一面禁烟备战,一面让人翻译英国人慕瑞(Hugh Murray)的《世界地理大全》 (Cyclopaedia of Geography, 1834),亲自润色、编辑成《四洲志》一书,开风气之先,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受林则徐嘱托,编撰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历史地理巨著《海国图志》(1843年五十卷本,后成百卷)。另一部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是徐继畲的《瀛寰志略》(1848)。此外,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夕已提出不少改良主张,故梁启超云「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冯桂芬则有《校邠庐抗议》(1861),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改科举。他们均属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杰出知识先驱。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出现那么多有识之士,为何却难以挽救衰败的颓势?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1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1

                                                             浙江杭州龚自珍故居内的龚自珍塑像。早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已提出革新

                                                             主张,其思想影响到后来的变法图强。

ebook

龚自珍,清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自幼受外祖父段玉裁指导,学问渊博。后见嘉道年间经济衰败,社会危机日益深重,转而致力经世之务,提倡“更法”,影响了后来的变法图强运动。其《己亥杂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脍炙人口。他的著名散文《病梅馆记》亦寄托了革新的思想。有《龚自珍全集》存世。

25407_aug21-02_cn
25407_aug21-02_cn

林则徐在禁烟期间,积极探求域外大势,派人收辑、翻译外文资料,《四洲志》就是在其推动下编译成书的。

ebook

《四洲志》翻译自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简述世界四大洲三十多国的地理、历史及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风气之先,林则徐因而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3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3

                                                              魏源,清代后期思想家,提倡新思想,是林则徐的好友。所著《海国图志》

                                                              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重要著作之一。

25407_aug21-04_cn
25407_aug21-04_cn

魏源的《海国图志》,初版成书于1843年,是一部介绍世界科技、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图为《海国图志》中的荷兰和北意大利地图。

ebook

《海国图志》序言道,此书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意谓学习外人的先进技术以遏制外人的侵扰。可惜《海国图志》在中国作用不大,反而后来传到日本,受到重视,对明治维新有所启发。 1862年,日本幕府派遣代表团到清朝考察,其成员之一高杉晋作在上海买书,询问书店是否有《海国图志》或林则徐等开明知识份子的书,书店老板回答没有。高杉晋作在日记中写道:「清人的思想和中华的正道相差太远,清朝知识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实学。」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5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5

山西太原平遥古城文庙超山书院前的徐继畬像。徐继畬,清代后期学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瀛环志略》是其重要著作。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6.3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6.3

《瀛环志略》刊行于1848年(道光戊申,见图),收录多个国家的地图,包括上图所见的英伦三岛地图。作者徐继畬在书中推崇西方政治制度,在当时而言,其思想属非常前卫。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7
mainsite_psd_yapian07_2019-07

江苏苏州吴中区木渎古镇冯桂芬故居内的冯桂芬雕像。冯桂芬,清代后期思想家、散文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擧”的新建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校邠庐抗议》是其重要著作。

25407_aug21-08_cn
25407_aug21-08_cn

《校邠庐抗议》成书于1861年,对清朝往后的改革有一定影响。

ebook

《校邠庐抗议》全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经济等诸领域,提出向西方学习。其中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多项建议,影响了后来的洋务运动。至于「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后来被张之洞等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影响了日后清朝的变法图强理论。

25407_aug21-09_cn
25407_aug21-09_cn

鸦片战争令中国人惊叹外国轮船等之器物先进,有加以研究者。图为郑复光《火轮船图说》中的火轮船全图。

25407_aug21-10_cn
25407_aug21-10_cn

鸦片战争令更多人认识和研究西洋火炮。图为丁拱辰的《演礮图说》。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出现那么多有识之士,为何却难以挽救衰败的颓势?

清朝在康雍乾盛世后即步向中衰,经济不景、吏治败坏、军兵懒散、民变时生,可谓病入膏肓。清代中期虽无原来大规模的文字狱,但朝野上下大多安于现状,不愿重用人才革新,而许多有识之士不但未得重用,而且常被罢官贬斥。林则徐因禁烟而被革职流放;龚自珍屡揭时弊、忤其长官而辞官南归;魏源曾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被革职,晚年潜心学佛;徐继畲也多次被贬斥或降职。当然,即使清廷重用贤才,也不代表可即时挽回颓势,因当时中国精英阶层都是读四书五经出身,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是制度上的本质问题。他们总觉得学些西方表面的东西即可,因此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粗浅之说。他们的认识是在历次的失败中,逐渐加深的。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1、3、5)、FOTOE(图7)、其他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