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西方火器的东来

0814ph035
小型佛郎机(河北抚宁县城子峪长城楼内发现)
0814ph035

中国发明的火药与创制的火器,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前期经阿拉伯西传至欧洲后,被欧洲人仿制和改制成管形射击火器手持枪(hand gun),又经过欧洲火器研制者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改进,把手持枪用点火棒点火发射的方式,改成用发火机夹钳火绳点火发射的方式,制成了在构造和性能上,都比明朝前期用火捻点火发射的火铳优越的火绳枪与佛郎机。这些火绳枪炮创制伊始,就在十六世纪被欧洲冒险渡洋的航行者,作为向海外进行扩张和掠夺拉丁美洲、亚洲国家的武器。也正是通过这种掠夺行径,火绳枪炮被带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传入中国的佛郎机(frankish)与火绳枪,就是在葡萄牙殖民扩张者入侵和劫掠中国广东沿海地区时,被明军缴获的战利品。

0814ph034
十六世纪葡萄牙战船
0814ph034
0814ph036
佛郎机模型图(《筹海图编》)
0814ph036

传入佛郎机

1522年8月,葡萄牙国派5艘舰船至广东珠江口,试图以武力为后盾,强迫广东官员准许其占驻屯门岛,并藐视中国主权,悍然发炮轰击守军,守军当即予以反击。当葡萄牙的舰船企图侵犯广东新会茜草湾时,明军奋勇抵御,俘虏和斩杀葡萄牙人77名,缴获战舰2艘、舰炮二十多门,并因其国名而将舰炮称作佛郎机炮。佛郎机的炮管较长、射程较远;有较大的敞口装弹室,可以安放事先装好弹药的子铳,射速快,威力大;炮管前后安有瞄准装置,命中率较高。由于佛郎机炮比明军的大型火铳优越,所以明朝兵仗局进行大量的仿制和改制,有大、中、小十多种佛郎机共三四万门,最大的长3米、重250千克,最小的长70厘米、重56千克,分别用作舰炮、城防炮、战车炮、野战炮、骑兵炮,其数量之多,用途之广,远远超过葡萄牙及欧洲其他国家。

0814ph033
欧美国家制造的佛郎机
0814ph033

传入火绳枪

火绳枪是欧洲火器研制者在十五世纪创制的一种用火绳点火的手射枪,有多种样式,传入中国的只是其中的一两种。欧洲火绳枪的传入有两次:第一次是1522年8月,明军在广东新会茜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葡萄牙舰船上得到的,因其是初期制品,优越性不明显,所以未能推广。第二次是1548年明军在破双屿时缴获的,性能有较大改进。明军缴获葡萄牙人的火绳枪后即大量仿制和改制,有多种产品,用于装备明军。明军因火绳枪能射中在天之鸟,而称其为鸟铳或鸟枪。鸟铳不但为明军使用,而且被清军一直使用到1840至1842年鸦片战争时期。

0814ph032
十六世纪奥地利火绳枪兵
0814ph032

多管火绳枪的创制

多管火绳枪是多管连装用火绳点火连射的单兵枪。由火器研制家赵士桢(约1553至 1611年)依据火绳枪的基本构造创制而成。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人,自幼生长在海滨,饱受倭患之苦,决心为抗倭研制火器,先后制成掣电铳等十多种单管与多管火绳枪,图文都集录于他所撰写的《神器谱》中,迅雷铳则是多管火绳的代表作。该枪由5支单管火绳枪的枪管组成,5管成正五棱形平行立于圆盘上,中间有一根中空的木柄,柄内装火球,柄端有铁枪头,柄上安发火机,与单管的火门相对应,5 管的前部有牛皮牌套作护盾。作战时,射手呈蹲跪姿势,将枪柄架于斧柄式叉架上,先以发火机对准一管的火门点火射击,射后将圆盘转72度,对准第二管的火门点火射击,其余依次类推。射毕后即点燃柄内火球,喷火灼敌。最后以铁枪头刺敌。可见迅雷铳是一种5管连射,一枪三用,设计新颖的火绳枪,是赵士桢的一大贡献。

0814ph038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立关于明清红夷炮的碑记
0814ph038

西洋大炮的引进

佛郎机炮与火绳枪都是明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其制造与使用技术并未随之传入。因此明廷的军工部门只能组织火器研制人员,与被俘的葡萄牙工匠相配合,在研究其结构与部件的基础上,制成适用于明军的各种佛郎机与鸟枪。西洋大炮(明朝称红夷炮,清朝称红衣炮)的引进却与此不同,它是先由深知欧洲火炮技术的徐光启、李之藻等著名科学家,于1620年派人赴澳门向葡萄牙当局购买首批西洋大炮,炮长3 米多,口径10厘米,重2500千克,弹重2千克,安有射表,可调整射角,能洞穿坚城,折断大树。在次年底运抵北京后,徐光启即奏明朝廷,选拔一批铸炮工匠,向精通欧洲炮术的葡萄牙匠师学习欧洲炮术之长,以提高制造与使用红夷炮。明廷也因所购红夷炮在宁远大捷中的巨大威力,便命徐光启主持制造红夷炮之事。到1630年2月至8月,已制成四百多门,从而把中国军工部门制造大型火炮的技术,大大提高。

0814ph037
徐光启组织人员购买的英制火炮,又称红夷炮,在天安门内展出。
0814ph037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