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佛道儒三教融合的大足石刻

30074ph048
妙高山三教合一窟
30074ph048

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教,由对立抗争转变为和睦相处、兼融并蓄,在大足石刻的造像中得到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现。

 

北宋时期开凿的石门山石窟,开始出现佛教和道教造像同处一山。南宋时期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出资凿建的石篆山石窟,则是把佛教、道教、儒教的造像同集于一山。第7号佛教“三身佛像”龛,刻凿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第8号道教“老君像”龛,刻凿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第6号儒教“孔子及十哲”龛,刻凿于宋元佑三年(1088年)。这不仅是大足石刻中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亦是中国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凿建的妙高山2号窟,把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刻于同一窟内,相敬而坐,说法论道讲经,各显神通。

30074ph049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像
30074ph049
30074ph050
儒教的创始人孔子像
30074ph050
30074ph051
道教创始人老子像
30074ph051

由高僧赵智凤在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1252年)主持在宝顶山建造的佛教密宗石窟道场,以独特的方式将佛、道、儒的宗教精神相融合,转变成本土化、世俗化的生动教义,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等都是以佛门经典的形式宣扬儒家的孝道,那意境深邃的《牧牛图》则是把佛教的色空观与儒、道教的心性之说融为一体,因而成为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奇葩。

30074ph053
宝顶上《父母恩重经变相》
30074ph05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