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解構福州著名的“七巷”

30045ph038
塔巷
30045ph038

塔巷

塔巷的旧名为修文巷,北宋时叫兴文巷、塔巷,至南宋称兴文坊,明代时改为文兴坊。然而,民间则叫塔巷。巷内有塔,叫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立佛教为国教。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力扶佛教。阿育王塔即为王审知部属琅琊安远使所建,并建塔院看护。阿育王塔是木塔。南宋康定二年(1041年)重建塔院,定巷名为塔巷。明末,塔院毁了。清代时,有人建了半爿小塔,一作象征,一作追念。此塔何时消失,不得而知。清末民初巷口尚留半爿贴墙小塔。1950年代,巷口坊门上塑一小塔,以呼应巷名。明代弘治年间,塔巷出一位孝子高惟一,朝廷敕建坊彰显孝道,所以民间也叫孝子坊。抗日战争初期金门沦陷后,拆坊填入江中御敌,只留下坊顶有“孝子”二字之石嵌于坊墙。

30045ph039
塔巷又叫孝子坊
30045ph039

郎官巷

宋朝时,刘涛住郎官巷中,因其子孙数世皆为郎官,巷名遂为郎官巷,至今未变。郎官巷古称延福里,宋咸平五年(1002年),刘若虚(福州市人)中进士后,所居巷坊改名荣亲里,后改称郎官坊。宋淳熙《三山志》载“郎官坊,以刘涛子孙皆为郎官,故名。”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开始称郎官巷。如今巷口牌坊上刻有一副对联,曰“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上联说的严复人们很熟悉,他是近代思想启蒙者、大翻译家。下联说的刘涛为宋代人。宋淳熙《三山志》载“郎官坊,以刘涛子孙皆为郎官,故名。”郎官是封建王朝各部高级官员。刘涛与严复皆居巷内。

30045ph036
刘涛与严复皆曾居郎官巷内
30045ph036
30045ph037
郎官巷古称延福里
30045ph037

杨桥巷

杨桥巷原名右通衢。原来子城清泰门城楼上建有清泰楼,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清泰楼更名为春风楼,并定作巷名。南宋时巷名改叫登俊坊巷,又作丰盈坊。巷子西面有座桥名杨桥。清代人林枫《榕城考古略》称巷“以西通杨桥”,故此“俗名杨桥巷”。民国时期北伐军入闽,第二年扩建马路,杨桥巷改名杨桥路。1960年,因市政建设拓宽杨桥路,成为东西交通主干道。然而,旧时的巷貌已面目全非了。1966年,杨桥路改称东方红大街。1981年恢复叫杨桥路。尽管巷名多变,上年纪的福州人依然习惯叫杨桥巷。

 

黄巷

晋朝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中原兵荒马乱,出现“衣冠南渡”迁徙潮,八大姓中黄姓入闽,迁居福州一巷内。以姓冠巷名,此巷称黄巷。黄巷之名还与两位黄姓历史人物关系密切。唐代干宁初,一代名儒、曾任崇文馆校书郎的黄璞(字德温)退隐黄巷,著书立说。时逢黄巢造反,唐僖宗干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起义军入福州,路过黄璞宅门。黄巢“以(黄)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严令之下,义军将士不敢惊扰。黄巷由此名声雀起。黄巷之名沿用至今。

30045ph040
黄巷
30045ph040

安民巷

安民巷,北宋初改叫锡类坊,宋中叶更名元台育德坊,元代称祢贞节坊,明代万历年间恢复旧名安民巷。唐朝末年,爆发农民大起义,唐僖宗干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起义军领袖黄巢攻克福州城。义军在南后街一巷口张贴安民告示,安定民心,此巷因此得名称安民巷。清代郭柏苍《竹简十日话》另有一说,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从南门攻破福州城,到安民巷口贴出安民告示,安民巷由此而得名。民间的说法是:汤和攻城,三千前锋将士覆灭,发誓“若入福州,不留一人”,全城恐慌。福州人信奉的神灵拿公拿婆,为救百姓化作渔翁渔婆面见汤和,说有计相助攻城,条件是入城后“不杀一人”。汤和答应了,入城后在一巷口贴告示称“不杀一人”,全城百姓平安了。此巷便叫安民巷。

30045ph041
安民巷
30045ph041

宫巷

因巷中有紫极宫,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称宫巷。宫巷之前称仙居里。因巷中先后有崔、李两姓显贵之家,宋代时改名聚英坊,元代时更名为英达坊。清代时,巷内有关帝庙。紫极宫、关帝庙皆为道观,观名多以“宫”称。至今巷口牌坊尚有古石刻“古仙居里”一方(古时民众聚居之地称里)。从紫极宫、关帝庙、“古仙居里”石刻的存在,表明宫巷曾是道教活跃之处。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巷名改叫红华巷。1981年恢复称宫巷。

30045ph042
宫巷内望
30045ph042

吉庇巷

吉庇巷早名耆德魁辅坊、魁辅里,明朝万历年间叫吉庇巷。吉庇巷之名的来历,颇为传奇。《榕城考古略》说,“吉庇巷,俗称急避(巷)。宋代郑性之故里。”为何急避?急避谁?谁急避?《闽中记》说得详细。南宋一位秀才郑性之居巷中,穷困潦倒,在祀灶这一日,向巷口一家肉舖赊肉过节。老板回家得知此事,大怒,直奔郑性之家,把已煮熟的肉取走。郑性之无可奈何,挥笔画一幅马,题上诗,就把画烧了送灶神。诗这样写:“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道尽辛酸与无奈。宋嘉定元年(1208年),郑性之高中状元,官居宰辅(宰相)。回乡省亲时,当年的肉舖老板闻讯急急躲避唯恐不及,于是坊间把此巷名叫做急避巷。后来郑性之告老,荣归故里,在巷口立一坊,题“魁者状元,辅者宰相”。这或许便是“耆德魁辅坊”、“魁辅里”的来由。而民间认为“急避巷”不吉利又难听,改叫吉庇巷。令人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荔枝换绛桃”,就发生在吉庇巷。这凄美的故事经闽剧、福州评话的演出而家喻户晓。民国初扩路,便称吉庇路。然而坊间仍旧叫吉庇巷。

30045ph43
吉庇巷早名耆德魁辅坊、魁辅里
30045ph43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