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解構福州著名的「七巷」

30045ph038
塔巷
30045ph038

塔巷

塔巷的舊名為修文巷,北宋時叫興文巷、塔巷,至南宋稱興文坊,明代時改為文興坊。然而,民間則叫塔巷。巷內有塔,叫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立佛教為國教。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力扶佛教。阿育王塔即為王審知部屬琅琊安遠使所建,並建塔院看護。阿育王塔是木塔。南宋康定二年(1041年)重建塔院,定巷名為塔巷。明末,塔院毀了。清代時,有人建了半爿小塔,一作象徵,一作追念。此塔何時消失,不得而知。清末民初巷口尚留半爿貼牆小塔。1950年代,巷口坊門上塑一小塔,以呼應巷名。明代弘治年間,塔巷出一位孝子高惟一,朝廷敕建坊彰顯孝道,所以民間也叫孝子坊。抗日戰爭初期金門淪陷後,拆坊填入江中禦敵,只留下坊頂有「孝子」二字之石嵌於坊牆。

30045ph039
塔巷又叫孝子坊
30045ph039

郎官巷

宋朝時,劉濤住郎官巷中,因其子孫數世皆為郎官,巷名遂為郎官巷,至今未變。郎官巷古稱延福里,宋咸平五年(1002年),劉若虛(福州市人)中進士後,所居巷坊改名榮親里,後改稱郎官坊。宋淳熙《三山志》載「郎官坊,以劉濤子孫皆為郎官,故名。」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開始稱郎官巷。如今巷口牌坊上刻有一副對聯,曰「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上聯說的嚴復人們很熟悉,他是近代思想啟蒙者、大翻譯家。下聯說的劉濤為宋代人。宋淳熙《三山志》載「郎官坊,以劉濤子孫皆為郎官,故名。」郎官是封建王朝各部高級官員。劉濤與嚴復皆居巷內。

30045ph036
劉濤與嚴復皆曾居郎官巷內
30045ph036
30045ph037
郎官巷古稱延福里
30045ph037

楊橋巷

楊橋巷原名右通衢。原來子城清泰門城樓上建有清泰樓,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清泰樓更名為春風樓,並定作巷名。南宋時巷名改叫登俊坊巷,又作豐盈坊。巷子西面有座橋名楊橋。清代人林楓《榕城考古略》稱巷「以西通楊橋」,故此「俗名楊橋巷」。民國時期北伐軍入閩,第二年擴建馬路,楊橋巷改名楊橋路。1960年,因市政建設拓寬楊橋路,成為東西交通主幹道。然而,舊時的巷貌已面目全非了。1966年,楊橋路改稱東方紅大街。1981年恢復叫楊橋路。儘管巷名多變,上年紀的福州人依然習慣叫楊橋巷。

 

黃巷

晉朝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中原兵荒馬亂,出現「衣冠南渡」遷徙潮,八大姓中黃姓入閩,遷居福州一巷內。以姓冠巷名,此巷稱黃巷。黃巷之名還與兩位黃姓歷史人物關係密切。唐代乾寧初,一代名儒、曾任崇文館校書郎的黃璞(字德溫)退隱黃巷,著書立說。時逢黃巢造反,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起義軍入福州,路過黃璞宅門。黃巢「以(黃)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嚴令之下,義軍將士不敢驚擾。黃巷由此名聲雀起。黃巷之名沿用至今。

30045ph040
黃巷
30045ph040

安民巷

安民巷,北宋初改叫錫類坊,宋中葉更名元台育德坊,元代稱禰貞節坊,明代萬曆年間恢復舊名安民巷。唐朝末年,爆發農民大起義,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起義軍領袖黃巢攻克福州城。義軍在南後街一巷口張貼安民告示,安定民心,此巷因此得名稱安民巷。清代郭柏蒼《竹簡十日話》另有一說,說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大將湯和,從南門攻破福州城,到安民巷口貼出安民告示,安民巷由此而得名。民間的說法是:湯和攻城,三千前鋒將士覆滅,發誓「若入福州,不留一人」,全城恐慌。福州人信奉的神靈拿公拿婆,為救百姓化作漁翁漁婆面見湯和,說有計相助攻城,條件是入城後「不殺一人」。湯和答應了,入城後在一巷口貼告示稱「不殺一人」,全城百姓平安了。此巷便叫安民巷。

30045ph041
安民巷
30045ph041

宮巷

因巷中有紫極宮,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始稱宮巷。宮巷之前稱仙居里。因巷中先後有崔、李兩姓顯貴之家,宋代時改名聚英坊,元代時更名為英達坊。清代時,巷內有關帝廟。紫極宮、關帝廟皆為道觀,觀名多以「宮」稱。至今巷口牌坊尚有古石刻「古仙居里」一方(古時民眾聚居之地稱里)。從紫極宮、關帝廟、「古仙居里」石刻的存在,表明宮巷曾是道教活躍之處。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巷名改叫紅華巷。1981年恢復稱宮巷。

30045ph042
宮巷內望
30045ph042

吉庇巷

吉庇巷早名耆德魁輔坊、魁輔里,明朝萬曆年間叫吉庇巷。吉庇巷之名的來歷,頗為傳奇。《榕城考古略》說,「吉庇巷,俗稱急避(巷)。宋代鄭性之故里。」為何急避?急避誰?誰急避?《閩中記》說得詳細。南宋一位秀才鄭性之居巷中,窮困潦倒,在祀灶這一日,向巷口一家肉舖賒肉過節。老闆回家得知此事,大怒,直奔鄭性之家,把已煮熟的肉取走。鄭性之無可奈何,揮筆畫一幅馬,題上詩,就把畫燒了送灶神。詩這樣寫:「一匹烏騅一隻鞭,送君騎去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道盡辛酸與無奈。宋嘉定元年(1208年),鄭性之高中狀元,官居宰輔(宰相)。回鄉省親時,當年的肉舖老闆聞訊急急躲避唯恐不及,於是坊間把此巷名叫做急避巷。後來鄭性之告老,榮歸故里,在巷口立一坊,題「魁者狀元,輔者宰相」。這或許便是「耆德魁輔坊」、「魁輔里」的來由。而民間認為「急避巷」不吉利又難聽,改叫吉庇巷。令人迴腸盪氣的愛情故事「荔枝換絳桃」,就發生在吉庇巷。這淒美的故事經閩劇、福州評話的演出而家喻戶曉。民國初擴路,便稱吉庇路。然而坊間仍舊叫吉庇巷。

30045ph43
吉庇巷早名耆德魁輔坊、魁輔里
30045ph43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2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