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上海“海派”大观

0214ph020
清代洋行林立的“洋泾滨”
0214ph020

鲁迅说:“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这话道中了海派的某些特征。“海派”一说是由绘画与京剧方面而来。晚清鬻画沪上的画家,有很多与生计相关的商业行为;清末上海京剧男女合班,趋奉时尚,讲究机关布景。这两种艺术遂为“正统”所不齿,被称为“海派”。后来,“海派”这个词语的涵义扩展至各个文化层面,甚至连人的思想行为都有了“海派”的界定,虽然其界限十分模糊,但大家心里却是清楚明白的,应用时不会出错。事实上,上海滩既然是华夏文明的异数,上海的一切便都刻有“海派”的烙印自是顺理成章的。

 

“洋泾滨”英语

1873年《申报》刊出“别琴”竹枝词:“生意原来有别琴,洋场通事尽知音,不须另学英人字,的里(three)温(one)多(two)值万金”。作者说:“今沪北一带之通事日与西人交接,所重在语而不之考究,敷衍了事云云。”还说“别琴”专指“杜撰英语”。作者共写了100首“竹枝词”在《申报》连载,影响很大,嘲讽的就是“洋泾滨”英语。因洋泾滨在英租界最早的贸易中心区域,尚未学好英语的华商或仲介,就只能发明“别琴”英语与英商沟通,后来“洋泾滨”英语形成了规范,专在上海的华洋商人之间通用。

 

李叔同与“文明戏”

“文明戏”又称新剧,清末时风行上海,起初用来宣传维新、鼓吹革命,常常在剧情中插入冗长的政治演说,甚至形成了专门的“演讲老生”,台词经常是“炸弹”、“革命”等。李叔同留学日本时,参与组织“春柳社”,提倡新剧,他反串饰演茶花女等角色大获成功,回国后在上海创办春柳剧场,奠定中国话剧的基础。民国以后,着重鼓动风潮的新剧失去了观众,便顺应时势,转以家庭伦理、时事新闻等为演绎内容,讲究剧情、布景。1920年上演的《枪毙阎瑞生》将真正的小汽车开上了舞台,观众为之轰动。此后,话剧一直为上海市民所喜爱。

0214ph021
新剧《黑籍冤魂》
0214ph021

任伯年画作

清朝末年,绅董商人云集上海,他们雄厚的财力与流寓上海的文人相辅,培育了文化市场,如胡公寿、任熊、赵之谦、吴友如、吴昌硕等,都成了职业画家。任伯年是当中一个典型例子,他曾经参加太平军为旗手,后寓居上海卖画。他效法陈老莲,擅长绘画花鸟、肖像,重视写生,设色明丽夺目,具有装饰的效果,适合大众口味,因此广受商人(尤其是粤商)推崇。当时,上海画家群已逐渐脱离主流画派,经任伯年等人的再度创新,形成“海上画派”,又称“海派”。从此“海派”一说便诞生了,并且永远被罩在“商”的光圈下。

0214ph022
任伯年的人物画
0214ph022

海派漫画

“漫画”是由丰子恺首创的,他早年有“子恺漫画”在《上海报》连载,脍炙人口。丰子恺的漫画充满禅意,而稍后崛起的海派漫画则火药味甚浓,滑稽与讽刺的内容风格为市民宣泄了很多对社会的怨气。1928年创刊的《上海漫画》,标志着青年漫画家从崛起走向成熟。黄文农、张光宇、张正宇、鲁少飞、张乐平、胡考、黄苗子、华君武、丁聪等等,他们与社会底层息息相关,作品主题多为讽刺“小市民”弱点或揭示知识分子的窘境(如叶浅予的“王先生”系列),但更有抨击军阀官僚或政治黑暗的,说明他们深受“革命文学”的影响,将漫画当作了武器。

0214ph023
《上海漫画》封面画
0214ph023

麒派京剧表演艺术

周信芳自7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908年到上海,艺名“麒麟童”,与汪笑侬、潘月樵等合作改编剧目。他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被称为“麒派”,并成为“海派”京剧的代表人物。京剧基本表演形式是“唱、念、做、打”,周信芳的“做”刚劲有力,真实感特别强,深具平民气息;他的“唱、念”声音沙哑,但却力透全场,迷倒上海市民。抗战时,周信芳自编自演《文天祥》等剧目,鼓舞市民的抗敌热情。他表演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四进士》、《清风亭》等剧目,均十分出色。

0214ph024
周信芳扮演的小人物感人至深
0214ph024

一枝独秀的电影业

旧上海垄断着中国的电影业,有“东方荷里活”之称。1913年,“电影都没看过几张”的张石川与郑正秋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20年后,电影制作和电影放映业达到国际水准。联华、明星、天一等公司以左翼文化人主导创作的《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0214ph025
三十年代的电影拍摄现场
0214ph025

张爱玲小说

张爱玲是“海派”文学中最出色的女作家。她在上海圣玛利亚女中毕业后赴香港大学读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断学业回沪。她在194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立即轰动上海。此后仅两年内,《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及散文集《流言》等不断发表,红极一时,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上海作家。张爱玲作品的内容大多以大都市为背景,描写中上阶层男女之间的琐事和上海的世俗氛围,文笔极为细腻,审美意识超凡,文化底蕴深厚,在上海作家中显得非常突出。1950年代后,张爱玲侨居美国,晚年潜心研究《红楼梦》,于1995年去世。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1月0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