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上海「海派」大觀

0214ph020
清代洋行林立的「洋涇濱」
0214ph020

魯迅說:「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閒,『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這話道中了海派的某些特徵。「海派」一說是由繪畫與京劇方面而來。晚清鬻畫滬上的畫家,有很多與生計相關的商業行為;清末上海京劇男女合班,趨奉時尚,講究機關布景。這兩種藝術遂為「正統」所不齒,被稱為「海派」。後來,「海派」這個詞語的涵義擴展至各個文化層面,甚至連人的思想行為都有了「海派」的界定,雖然其界限十分模糊,但大家心裏卻是清楚明白的,應用時不會出錯。事實上,上海灘既然是華夏文明的異數,上海的一切便都刻有「海派」的烙印自是順理成章的。

 

「洋涇濱」英語

1873年《申報》刊出「別琴」竹枝詞:「生意原來有別琴,洋場通事盡知音,不須另學英人字,的裏(three)溫(one)多(two)值萬金」。作者說:「今滬北一帶之通事日與西人交接,所重在語而不之考究,敷衍了事云云。」還說「別琴」專指「杜撰英語」。作者共寫了100首「竹枝詞」在《申報》連載,影響很大,嘲諷的就是「洋涇濱」英語。因洋涇濱在英租界最早的貿易中心區域,尚未學好英語的華商或仲介,就只能發明「別琴」英語與英商溝通,後來「洋涇濱」英語形成了規範,專在上海的華洋商人之間通用。

 

李叔同與「文明戲」

「文明戲」又稱新劇,清末時風行上海,起初用來宣傳維新、鼓吹革命,常常在劇情中插入冗長的政治演說,甚至形成了專門的「演講老生」,台詞經常是「炸彈」、「革命」等。李叔同留學日本時,參與組織「春柳社」,提倡新劇,他反串飾演茶花女等角色大獲成功,回國後在上海創辦春柳劇場,奠定中國話劇的基礎。民國以後,着重鼓動風潮的新劇失去了觀眾,便順應時勢,轉以家庭倫理、時事新聞等為演繹內容,講究劇情、布景。1920年上演的《槍斃閻瑞生》將真正的小汽車開上了舞台,觀眾為之轟動。此後,話劇一直為上海市民所喜愛。

0214ph021
新劇《黑籍冤魂》
0214ph021

任伯年畫作

清朝末年,紳董商人雲集上海,他們雄厚的財力與流寓上海的文人相輔,培育了文化市場,如胡公壽、任熊、趙之謙、吳友如、吳昌碩等,都成了職業畫家。任伯年是當中一個典型例子,他曾經參加太平軍為旗手,後寓居上海賣畫。他效法陳老蓮,擅長繪畫花鳥、肖像,重視寫生,設色明麗奪目,具有裝飾的效果,適合大眾口味,因此廣受商人(尤其是粵商)推崇。當時,上海畫家群已逐漸脫離主流畫派,經任伯年等人的再度創新,形成「海上畫派」,又稱「海派」。從此「海派」一說便誕生了,並且永遠被罩在「商」的光圈下。

0214ph022
任伯年的人物畫
0214ph022

海派漫畫

「漫畫」是由豐子愷首創的,他早年有「子愷漫畫」在《上海報》連載,膾炙人口。豐子愷的漫畫充滿禪意,而稍後崛起的海派漫畫則火藥味甚濃,滑稽與諷刺的內容風格為市民宣泄了很多對社會的怨氣。1928年創刊的《上海漫畫》,標誌着青年漫畫家從崛起走向成熟。黃文農、張光宇、張正宇、魯少飛、張樂平、胡考、黃苗子、華君武、丁聰等等,他們與社會底層息息相關,作品主題多為諷刺「小市民」弱點或揭示知識分子的窘境(如葉淺予的「王先生」系列),但更有抨擊軍閥官僚或政治黑暗的,說明他們深受「革命文學」的影響,將漫畫當作了武器。

0214ph023
《上海漫畫》封面畫
0214ph023

麒派京劇表演藝術

周信芳自7歲便開始登台演出,1908年到上海,藝名「麒麟童」,與汪笑儂、潘月樵等合作改編劇目。他獨樹一幟的表演藝術被稱為「麒派」,並成為「海派」京劇的代表人物。京劇基本表演形式是「唱、念、做、打」,周信芳的「做」剛勁有力,真實感特別強,深具平民氣息;他的「唱、念」聲音沙啞,但卻力透全場,迷倒上海市民。抗戰時,周信芳自編自演《文天祥》等劇目,鼓舞市民的抗敵熱情。他表演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四進士》、《清風亭》等劇目,均十分出色。

0214ph024
周信芳扮演的小人物感人至深
0214ph024

一枝獨秀的電影業

舊上海壟斷着中國的電影業,有「東方荷里活」之稱。1913年,「電影都沒看過幾張」的張石川與鄭正秋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20年後,電影製作和電影放映業達到國際水準。聯華、明星、天一等公司以左翼文化人主導創作的《漁光曲》、《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影片,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

0214ph025
三十年代的電影拍攝現場
0214ph025

張愛玲小說

張愛玲是「海派」文學中最出色的女作家。她在上海聖瑪利亞女中畢業後赴香港大學讀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斷學業回滬。她在194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立即轟動上海。此後僅兩年內,《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及散文集《流言》等不斷發表,紅極一時,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上海作家。張愛玲作品的內容大多以大都市為背景,描寫中上階層男女之間的瑣事和上海的世俗氛圍,文筆極為細膩,審美意識超凡,文化底蘊深厚,在上海作家中顯得非常突出。1950年代後,張愛玲僑居美國,晚年潛心研究《紅樓夢》,於1995年去世。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1-0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