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孟子如何养心?

0701ph011
孟子像
0701ph011

《孟子》是孟子所撰写的一本书。孟子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一生四处奔走,宣扬孔子的学说。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纂了《孟子》一书,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上下两章,内容主要是记述孟子如何劝说当时的国君实行仁政。自汉代起,《孟子》一书已有很大的影响,到北宋时被列入为儒家的经典。南宋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于是《孟子》的地位就更加提高了;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更规定要从四书中选题目,所以任何读书人都必需熟读《孟子》。

0701ph012
《孟子》
0701ph012

《孟子》一书内提出了很多修养心性的方法,如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意思是养心没有比减少嗜欲更好。如做人少点欲望,虽然也有失去本心的时候,但那是很少的;做人如果太多欲望,虽然也会有保存本心的时候,但那也是很少的。又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中有一个重要主张,就是人性本善。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孟子进一步指出,人的道德感,并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而是根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古代儒家主张道德感主要有四种,就是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根源于恻隐之心,义根源于羞恶之心,礼根源于辞让之心,智根源于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即四端)是人人天生都有的,所以人在本性上就是善的。人应该努力培育和扩充此内在的四种心,特别是恻隐之心(同情心),这样就可以成为有仁德的君子。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我可以成为仁君吗?孟子说当然可以,齐宣王问他怎么会知道?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你看见有人牵着一头牛,准备将牠宰杀,然后用来祭祀,你却叫人放了那头牛,换上一只羊代替。我听到人们议论说大王小器,我知道你不是小器。你是看到了牛发抖的样子,感到不忍心,对吗?齐宣王说,是的。孟子说,你看见被宰的牛就觉得不忍心,这就是你的恻隐之心,你对牲口都不忍心,又怎会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呢?只要把这种感情扩充起来,施行仁政,你就是一位仁君了。

0701ph010
人民盼望仁者实行仁政
0701ph010

战国的时候,中国分成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大国不停打仗,都是希望打败别国,然后统一天下。孟子主要在齐国和魏国活动,他曾对两国的国君说,你们想靠打仗来统一天下,就像缘木求鱼(爬到树上捉鱼)一样,是不会有结果的。现在到处都在打仗,人民痛苦极了。自古以来,人民受虐政」之害,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人民盼望仁政,就像久旱以后盼望云雨。

 

孟子主张读书人要关心政治,辅助国家实行良好的政治。可是读书人不应该听命于国君或官员,自己要有独立的精神。孟子说,一个人应立足于学问、道德,进可以推行仁政,退可以独善其身。纵使遇到武力威吓和生活贫困,都不能动摇他的志向,这样才是顶天立地,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0701ph009
孟子论大丈夫
0701ph009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0月2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