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细数徽州逐渐消失的老手艺

30007phn017_01
补锅匠人(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30007phn017_01

时代变化如流水一般,旧时常常在徽州乡间村里出现的老手艺人,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回顾他们的身影,仍可以看到徽州淳朴的民俗和民风。

 

补锅与锔碗

昔日,徽州农村中经济拮据,一口生铁锅烧破了一个洞或被钝器砸了一条裂缝,也不舍得丢掉,补一补又能用上一年半载,此时,补锅匠便有用武之地。他们为了全家老小的衣食温饱,一年四季,挑着个黑不溜湫的担子,穿行在风霜雨雪之中。

 

补锅与打锡、打铜大同小异,少不了一只风箱、一只炉灶和一套修补工具。补锅前,先得用铁沙皮纸将破损处打磨清理干净,此类差事大多由跟师学艺的徒弟来做。师傅熔化铁水,将烧好的稻草灰垫在锅破损处之底部,再将红红的铁水浇在破洞或裂缝处,迅速撒上一把草灰,用一块巴掌大的包着细沙的麻布团,在上面反复摁压,铁水冷却后,自然与破损处“天衣无缝”,再用钢刮刀、铁沙皮纸刮磨疤痕及不平之处,如此这般,一口锅旋即补好。

 

旧时居民农户家中瓷碗破了,也会有锔碗师傅帮忙修补。锔碗俗称“打骑”,师傅的“行头”十分简单,一支小车钻,一把小钉锤,一些小锔钉(状若钉书钉,但宽些粗些),带上这些就能成行。师傅喜欢在村中人群扎堆的地方摆开摊子。锔碗手法同样简单,沿裂缝两边“咕吱,咕吱”对称钻上两眼(眼不能钻通,这是绝活所在),卡上锔钉,用小钉锤轻轻敲牢,一只碗要钻多少眼镶几枚钉,由裂缝长短而定。打上几道“补丁”的碗盘,蜈蚣脚似的就像医生开刀后缝线一样,是有点丑,但不碍事,既不漏水也不扎手。但历来通达情理的东家是不能用“补丁碗”招待客人的,过大年更加忌用,怕“打破相”的盘碗盛饭菜不吉利。

 

编笊篱

过去,常年行走在徽州乡间,靠编铁丝笊篱、铁丝火熜帘维生的民间艺人大多来自江北的安庆、皖北蚌埠的凤阳等地区。他们多为一二人结伴成行,有兄妹,有哥俩,有夫妻。那时,自然灾害经常肆虐,每逢灾年,又旱又涝,庄稼无收,懂点手工技巧的农民们便怀揣一门手艺,从北边来到皖南山区,做些小本经营,以期养家糊口。

 

编笊篱、编火熜帘的人,身上背满了大大小小的铁丝笊篱和铁丝火熜帘,有的还捎带出售老鼠夹。他们操着浓重的江北口音,走街串巷,出没乡里,四处叫卖。有的为了显示其高超的雕虫小技,根据东家所需的尺寸规格,用不同粗细的铁丝现编现卖。生意好时,一时兴起,手中编着,口中唱着在江北一带流行的、也只有江北人才能听得懂的曲调。不一会儿功夫,一只客户所需的家杂旋即诞生。旧时鼠患成灾,老鼠夹也很好卖,经济实惠,且送货上门,群众十分欢迎,成为编笊篱师傅不可小视的生意。

30007phn018_01
笊篱(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30007phn018_01

淘金

徽州山上多矿,河沙藏宝,在过去的年代里,曾活跃着一支支靠沙里淘金来维持生计的队伍。他们带有两把小铁锄,一把上宽下尖三角形,一把宽若锄草耙的扳锄,挑着一只宽约三十五公分、长约七十公分、状如小木船的淘金船盆(盆用樟木打制,常年浸水不易霉烂),腰间系一只盛放金沙的小竹筒,轻装简从,常年活跃在徽州各地的大河小溪中。

 

淘金者多在藏有金属矿藏的高山之下的河流中淘筛,因山上的矿石随着雨水及山洪的冲泻,部分金属沙石便沉甸于河底沙堆之中。淘金者先用宽扳锄扒去上层的粗大鹅卵石,再用尖嘴锄挖出颗粒状的细沙,置于小木船中,加水揺晃搅动,并反复放在水中簸筛,使其除去杂质。经过三番五次的“去粗取精”,不含金的废沙被淘汰出去,剩在“船”底的金沙,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淘金者会将金沙小心翼翼地倒进腰间小竹筒内。据淘金者介绍,一天能淘得十克左右的金沙,那就算运气好了,因为有时忙乎半天,却一无所获,也是常有的事。

 

弹棉花

弹棉花一般两人一班,师傅带着妻子或者徒弟当帮手。拆旧棉、擦老絮这类粗活皆由帮手劳作。过去乡下经济实力稍好的人家才买得起新棉花弹棉絮,在那计划经济流行发放棉花票的年代,人口少的住户,一二年也难凑齐一床新絮的棉花份量,加之大多农户经济拮据,只得将睡了十几年甚至几代人的已经发黄变硬的旧絮拆开重弹翻新一下。

 

弹棉花工具简单,一张长盈6呎的木弓上面绷着一根韧性极强的牛筋,一只木锤,一面压揉棉絮的圆形木板压模,一把上面布满锐利铁丁、用来粉碎旧棉絮的擦板,还有几锭用于固定棉絮的纱线。弹棉花的加工费按重量计算,如东家要求网纱加密,得另外加钱。如是替行将结婚儿子弹的鸳鸯絮,聪明的弹花匠会用红绿纱线在棉絮上做成两颗红心喜相连、鸳鸯戏水等图案,或者做上“美满姻缘”、“天作之合”、“白头到老”等吉祥字样。

30007phn019_01
弹棉花工匠(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30007phn019_01

骟鸡

喜爱养猪养鸡,是乡下人的传统习惯。每年开春,勤快的农家总要让抱窝的母鸡孵一二窝小鸡仔。长大后鸡可卖,蛋可卖,用它换来食盐、酱油、火柴甚么的,它可是家庭主妇得心应手的“小银行”哩!人们多喜欢母鸡,因牠能生蛋,鸡肉又营养,公鸡生性好斗,不长肉,常常为争食、争“妻”打得头破血流,所以历来有“好斗的公鸡”一说。要让牠去性欲多长肉,得骟了牠的命根子──睾丸才行。

 

每年夏末秋初,当年孵的小鸡已长大,此时,专取公鸡睾丸的骟鸡师傅在各地乡村忙碌起来。他带着一只捕鸡的小网,一只竹片绷子,一把小刀,工具十分简易,骟鸡的过程也较间单。用网捉住公鸡后,捆好双脚,将鸡头扭在翅膀底下,此时公鸡已失去反抗逃遁的能力。骟鸡者把昏迷状态下的公鸡置于双膝之上,用利刀在鸡腹上剖开寸把长的口子,将富有弹性的竹片绷开刀口,小心翼翼地把手术刀探进鸡腹之中,割下两枚腰果般大小的睾丸,放在碗内清水中,让主人验看,说明已将其性欲“斩草除根”。

 

手术完毕,捏合创口,扯下一把鸡绒毛敷在刀口之上,将鸡松绑放行,获赦的公鸡马上逃之夭夭。一时三刻过后,那刀口就自行愈合。被骟的公鸡再也没有“寻花问柳”的邪念,也失去了司晨打鸣的本能,代表阳刚之气的鸡冠也萎缩了许多,浑身的肉却一个劲地疯长。一只被骟的公鸡,少说也有四五斤重呢!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8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