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73ph010
相传佛陀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成道
30073ph010

禅学产生于印度,在中国兴盛。广义的禅学,泛指在公元前五世纪佛陀创建佛教后,佛教各派中共同具有关于悟禅修禅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学说。在印度,发展到八世纪,形成大乘印度禅以及小乘印度禅,即所谓的“禅那”之禅。在中国,汉代以后,历史上的各个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的禅学,各自有不同的内容和理论,狭义的禅学,专指关于中国佛教宗派禅宗的教义和实践的学说。禅宗是中国禅学的主要代表。禅学由于讨论问题广泛、社会影响很大,不仅在中国佛教史,而且在中国社会、文化、哲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禅学思想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禅学思想起源于印度,并且一直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在原始佛教中,禅学是静虑之学,后来出现了众多佛教门派,各家为弘扬思想,纷纷著书立说,佛教典籍大量涌现,如大乘佛教的《大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小乘佛教的《缘起经》、《俱舍论》等,以及其他各派学说不一而足。这些佛教门派和佛学经典为禅学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但是在印度佛教中,没有形成一个专门以禅学思想为主要弘扬内容的佛教门派。佛教传入中国后,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不断出现本土化的发展和变化,吸收并蓄了印度佛教精华,也与中国儒家、道教很好地融合,不仅为中国禅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也逐步将中国禅学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30073ph00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0073ph009

禅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与印度的瑜伽派有很大联系。在印度,远在佛教出现之前,瑜伽派就已经有多年历史了,其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形成了诸多宗派。在众多流派的古瑜伽派学说中,教义教理里有很多禅的内容,甚至已经发展出“四禅八定”的内容,有学者认为瑜伽派是印度一切宗教之中,除了佛教之外,外道禅定思想的集大成者。由此可见,古瑜伽流派是禅学产生的根源。后来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开创佛教,他将瑜伽修行之术“禅”加入了“定”的修为,“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创造了“佛学禅定”,这就是最早的禅学。

 

“禅”常常与“定”连用,称为“禅定”,意思是抵御外界的影响,使心境得到平和。印度的大乘佛教经典《大智度论》中,关于“禅定”有这样的描写:“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从中可以看到,所有的“禅”都可以称为“定”,但是“定”却不一定能够被称为“禅”。中国的禅宗进一步发展了禅定观念,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净空法师作了通俗解释:“禅定,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见,不为外境所动。”就是让自己的意念专注于某一物件,保持定力,不为外界所惑,不为内心所扰,有道德底线,有做人原则,从而达到清净善美、高尚无私的境界。

 

印度禅学思想是伴随着印度的瑜伽发展而产生的。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文明时期,当地土著就有瑜伽修持,后来随着产生婆罗门教,瑜伽成为重要的修持方法,但此时的瑜伽理论和修持方法还比较原始,禅学思想尚处在萌芽时期;从公元前六世纪、前五世纪起,陆续问世的奥义书、《歌者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等以及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禅定教理,书中提到瑜伽非常重要的内容“静虑”以及有关瑜伽修行的内容,是佛教禅学思想的奠基之作。此外,还有《摩柯婆罗多》、《薄伽梵歌》等,也促进了佛教禅学思想的形成。使得瑜伽从修持方法逐步进入理论化阶段,此时正是佛教开创时期。公元二世纪,古典瑜伽理论著作《瑜伽经》问世,将传统的禅定纳入瑜伽修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阶段,佛教在吸收传统瑜伽的同时,又有佛教禅学独特的内容。当大乘佛教发展演变到瑜伽行派的时候,更加注重禅定思想,瑜伽行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瑜伽师地论》,将本教派有关禅定思想的内容跟其他教派的禅定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从中可以看出禅定思想的明显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十二世纪开始,印度哲学的发展促进了禅学思想的发展,传统的禅学思想吸收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禅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与印度的瑜伽派有很大联系。在印度,远在佛教出现之前,瑜伽派就已经有多年历史了,其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形成了诸多宗派。在众多流派的古瑜伽派学说中,教义教理里有很多禅的内容,甚至已经发展出“四禅八定”的内容,有学者认为瑜伽派是印度一切宗教之中,除了佛教之外,外道禅定思想的集大成者。由此可见,古瑜伽流派是禅学产生的根源。后来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开创佛教,他将瑜伽修行之术“禅”加入了“定”的修为,“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创造了“佛学禅定”,这就是最早的禅学。

 

“禅”常常与“定”连用,称为“禅定”,意思是抵御外界的影响,使心境得到平和。印度的大乘佛教经典《大智度论》中,关于“禅定”有这样的描写:“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从中可以看到,所有的“禅”都可以称为“定”,但是“定”却不一定能够被称为“禅”。中国的禅宗进一步发展了禅定观念,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净空法师作了通俗解释:“禅定,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见,不为外境所动。”就是让自己的意念专注于某一物件,保持定力,不为外界所惑,不为内心所扰,有道德底线,有做人原则,从而达到清净善美、高尚无私的境界。

30073ph011
西安观音禅寺古老的银杏树
30073ph011

禅学随着佛教进入中国,中国禅学诞生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分别将佛经中所宣导的禅定翻译为“安般禅”和“念佛禅”。后来鸠摩罗什和觉贤又相继译出禅经,进一步促进了禅学的兴起。禅宗出现之后,中国的禅宗思想成为中国禅学思想的代表,中国禅学中折射着禅宗的发展以及演变。由于时代、地域、门派的不同,中国禅学在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至唐代,由于佛教与儒教、道教相互渗透、融合,禅学较之以前产生了重大变化,不仅进一步中国化,而且平民化,主张“众人皆可以成佛”、“顿悟成佛”。这时的“禅”,从“静虑”的人心深处走到大千世界,禅定的意境也更为高远。

bulb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东晋时高僧,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其父亲是天竺人,他生于龟兹,即今新疆库车一带。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后秦主姚兴派人把他迎至长安译经。他共译出佛典74部,包括《阿弥陀》、《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等经,对佛教在中国的移植和弘传起了重要作用。他门下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僧肇、道生等,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30073ph008
鸠摩罗什像
30073ph008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5月0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