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八十及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实况

0431ph010
1984年12月,一部分青年作家和评论家在杭州举行研讨会,讨论了文化寻根的问题,部分参加会议的代表会前在上海留影(左起宋耀良、季红真、鲁枢元、李子云、李陀、黄子平、南帆、李庆西、许子东、陈思和、程德培、周介人、韩少功、吴亮、陈杏芬)
0431ph010

八十年代初的文学思潮,起先是贯穿在批判文革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后来逐渐形成了以“人是目的,人是中心”为目标的创作思潮,强调和探讨人性的自觉、人的尊严和权利、人与爱情等问题。文革中,大批中学生被送到农村边疆去劳动。这批中学生被称为知识青年,知青作家便是从这样一个背景中成长起来,他们的创作许多以知青生活为题材,被称为“知青文学”。代表作家有史铁生、李锐、梁晓声、叶辛等。他们对当年知青生活的记忆和描述并不一致,有的以揭露个人苦难为主,有的以怀念浪漫青春为主,也有的以调侃、戏谑为主。

0431ph009
《中国知青梦》书影
0431ph009

文化寻根思潮

1984年,中国盛行文化热,投射到文学创作上的则是文化寻根思潮。起先出现在绘画、诗歌领域,随后进入小说创作。以湖南韩少功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为旗帜,北京的阿城、杭州的李杭育、陕西的贾平凹、西藏的扎西达娃等,从各自的地域文化出发,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技巧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审美特点结合起来,写出了一批审美趣味新颖、形式奇特的作品,引起了普遍关注。但也有一批作家在寻根的立场上,继续深入批判民族文化的愚昧落后,如郑义的《老井》,而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拍摄的《黄土地》又将寻根精神引入电影创作。

 

民间理想文学思潮

九十年代初期,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受到质疑,但有一批作家则从民间立场出发,重新捡拾起人类的理想与信仰。多元的民间文化,决定了民间理想主义的丰富性,作家所信仰的理想并不一样,如张承志信仰了民间的宗教哲合忍耶,张炜在民间大地上呼吸着最健康的空气,王安忆则从都市文化里成功塑造了虚拟的民间生活形态,此外,如余华、莫言、李锐、韩少功、阎连科等作家都在各自的经验中汲取了民间文化的丰富营养,他们的创作成为了九十年代最壮丽的文学风景。

bulb

哲合忍耶

“哲合忍耶”是中国回民40个不同教派中的一个。“哲合忍耶”一词是阿拉伯语,意思是“高声赞颂”。这个教派,自乾隆以来经历清政府多次的大屠杀和流放。张承志在1984年到回民聚居地西海固,认识了这个教派,并成了哲合忍耶教徒。1991年,他以文学形式写了一部有关哲合忍耶教派被迫害《心灵史》,在文坛引起震动,使人再度注意“哲合忍耶”这一教派。

0431ph011
张承志
0431ph011

叙事形式创作文学思潮

在1985年前后,文坛上出现一股以探索小说的叙事形式的创作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孙甘露、格非、余华、苏童、叶兆言等。这批作家创作偏重于改革叙事语言和叙事方法,以掩盖生活经验的不足。马原是先锋小说的开创者,他用后设的手法打破小说的“似真幻觉”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使叙事显得不确定。

 

零度情感文学思潮

出现于九十年代初,其特征是排斥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论,强调生存的意义高于人生理想,作家以“零度情感”来展现日常生活的本相。当中以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等为代表作。

0431ph012
《中国先锋小说20家》书影
0431ph012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