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侗族大歌

30076ph030
30076ph030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民族,属骆越支系,世居地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黔湘桂鄂四省区毗连地区,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视唱歌与生命一样重要。侗歌主要有侗族大歌、小歌等,其中以侗族大歌艺术成就最高,气势宏大,声部复杂,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侗族南部方言区,现主要流传于南侗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四县。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是一种一领众合,分高低声部的合唱,属于民间支声复调歌曲范畴,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是其特点。传统的侗族大歌主要类型包括鼓楼大歌、声音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踩堂歌等。

 

相对大歌,小歌一般用小嗓轻声慢唱,曲调短小,情绪委婉缠绵。分徒歌和有乐器伴奏两类,后者常以乐器名称冠名,如用琵琶伴奏,称为琵琶歌”;用“牛腿琴”伴奏,称“牛腿琴歌”;用笛子伴奏,称“笛子歌”。除小歌外,还有一种是侗族在社交场合或婚丧仪礼中所唱的礼俗歌,涉及各个方面的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

 

乐器方面,大歌的复调形式与侗族民间乐器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侗族的民间乐器是大歌繁荣和发展的直接催化剂。侗族常用的乐器有侗笛、琵琶、牛腿琴、芦笙、芦笙笛等。

 

侗族大歌“耳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为世界罕见,侗族大歌流行地区的每一个侗寨都是一所民间音乐学校,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歌师传歌,歌班对歌、赛歌,在节庆中实践互动,世代承袭至今。

 

不过,踏入二十世纪,原是隐没在深山老寨中的古老大歌被汉族音乐家下乡土改时偶然发现后,第一次被赋予正式命名并详细加载史册之内。二十一世纪肇始,侗族大歌新的“变奏”显得华丽、高亢,舞台化对侗族大歌原生态的冲击日益显著,保护和传承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发挥学校正规教育的作用,弥补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实施侗族大歌进校园,是一个重要的传承课题。另外,歌师是侗族大歌传承体系的关键,保护侗族大歌,当务之急是要在保护好歌师的同时,抓紧记录老歌师的艺术成果,组织好传、帮、带工作,避免出现“人死艺亡”的断代悲剧。与此同时,在一些侗族民间传统节日,当局更拨付资金扶持群众举办侗歌演唱比赛,使侗歌演唱成为节日的重要文化活动。2014年,黎平县村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落成,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侗歌的有力平台。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