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为何李白和杜甫的诗能传诵千古?

0407phn003
李白诗作《将进酒》
0407phn003

盛唐诗歌中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以及反抗权贵的精神,激发为积极浪漫主义的火焰,贺知章呼之为“谪仙人”,后人称之为“诗仙”的李白(公元701—762年)就是其中伟大的代表。李白笔下的意象是很个性化的,而且往往超越现实,带有强烈的主观幻想色彩。他的诗宛如迴旋的狂飙、喷溢的火山,狂呼怒斥,纵横变化,不可穷其究竟。《蜀道难》便是一篇代表作。他又善于夸张,语言豪放,富有想像力。诸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这类的诗例还有很多。当感情达到高潮时,他甚至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0407ph012
李白像(戴敦邦绘)
0407ph012

盛唐帝国那种大一统的局面,以及多元与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李白。人们说他有仙风道骨,他的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但在道家思想之外,他还有浓厚的纵横家思想和侠客思想。李白代表着追求自由解放,后世对李白的认同,很大程度上与标举独立特行、冲破世俗束缚的要求是一致的。李白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后世对李白的怀念,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时代的怀念联系在一起的。

0407ph013
杜甫画像(蒋兆和绘)
0407ph013

杜甫(公元712—770年)有“诗圣”之称,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他的诗歌体现了儒家思想,他本人的思想境界亦如圣者;另一方面是指他在诗歌创作上具有示范的意义,后人效法他如同效法圣人一般。杜甫恪守儒家的道德标准,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从一己之贫寒联想到天下人之贫寒;《春望》、《白帝》所忧的都不是自己的身世,而是国家和人民。他不仅关心人民的疾苦,对病马、病柏、病菊、枯棕这类受到损害的生物都寄予同情。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愿意集天下人的苦难于自己一身。他笔下的凤凰仁爱善良,“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朱凤行》),也正是他自身的写照。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捩点,杜甫身处这场斗争的中心,并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激动人心的变化,他观察和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既对现实矛盾、人民痛苦作了深刻揭露,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这是杜甫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三吏”、“三别”,以及入蜀之后所写的一些带有敍事性的诗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杜甫是盛唐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2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