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為何李白和杜甫的詩能傳誦千古?

0407phn003
李白詩作《將進酒》
0407phn003

盛唐詩歌中追求進步的政治理想,為祖國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以及反抗權貴的精神,激發為積極浪漫主義的火焰,賀知章呼之為「謫仙人」,後人稱之為「詩仙」的李白(公元701—762年)就是其中偉大的代表。李白筆下的意象是很個性化的,而且往往超越現實,帶有強烈的主觀幻想色彩。他的詩宛如迴旋的狂飆、噴溢的火山,狂呼怒斥,縱橫變化,不可窮其究竟。《蜀道難》便是一篇代表作。他又善於誇張,語言豪放,富有想像力。諸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等等,這類的詩例還有很多。當感情達到高潮時,他甚至衝破格律的束縛,寫出一些散文化的詩句。

0407ph012
李白像(戴敦邦繪)
0407ph012

盛唐帝國那種大一統的局面,以及多元與開放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李白。人們說他有仙風道骨,他的確有濃厚的道家思想,但在道家思想之外,他還有濃厚的縱橫家思想和俠客思想。李白代表着追求自由解放,後世對李白的認同,很大程度上與標舉獨立特行、衝破世俗束縛的要求是一致的。李白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代表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代,後世對李白的懷念,一定程度上是對這個時代的懷念聯繫在一起的。

0407ph013
杜甫畫像(蔣兆和繪)
0407ph013

杜甫(公元712—770年)有「詩聖」之稱,這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他的詩歌體現了儒家思想,他本人的思想境界亦如聖者;另一方面是指他在詩歌創作上具有示範的意義,後人效法他如同效法聖人一般。杜甫恪守儒家的道德標準,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從一己之貧寒聯想到天下人之貧寒;《春望》、《白帝》所憂的都不是自己的身世,而是國家和人民。他不僅關心人民的疾苦,對病馬、病柏、病菊、枯棕這類受到損害的生物都寄予同情。他是一個有擔當的人,願意集天下人的苦難於自己一身。他筆下的鳳凰仁愛善良,「願分竹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朱鳳行》),也正是他自身的寫照。

 

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捩點,杜甫身處這場鬥爭的中心,並以詩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激動人心的變化,他觀察和反映戰亂以後的現實,既對現實矛盾、人民痛苦作了深刻揭露,因此他的詩被譽為「詩史」,這是杜甫具有開創性的貢獻。他的《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三吏」、「三別」,以及入蜀之後所寫的一些帶有敍事性的詩歌,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杜甫是盛唐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為中唐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在詩歌史上佔據着劃時代的地位。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2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