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戏曲的三大戏种

0519ph030
梅兰芳(左)演出霸王别姬
0519ph030

戏曲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品种,这些品种被称为“剧种”。各个剧种除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徵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使中国戏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区分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是方言语音和音乐,所以在清代以前,剧种大多以腔调来命名,腔调包含有方言语音和音乐曲调的意思。如昆山腔、弋阳腔、徽调、汉调等等,以剧种发源地或流行的地域来命名,如京剧、沪剧、潮剧、黄梅戏、粤剧等。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它在清代后期形成于北京,因地域而得名。由于主要唱腔是“西皮”和“二簧”,故又称皮簧戏。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京剧随之改名平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已誉满中外,于是又有了“国剧”之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重新恢复京剧的名称。京剧形成后,出现了众多著名演员,如鬚生行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旦行同样是名家辈出,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被誉为“四大名旦”。其他如小生行、老旦行、净行、丑行也有杰出的演员。这些名家对京剧艺术的唱腔、剧目都有巨大贡献,他们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流派,并传之后世。

bulb

“西皮”和“二簧”

为两类曲调的名称,一般认为二簧腔起源于安徽。西皮腔则是在湖北发展起来的,它是由秦腔演变而来,湖北方言常把唱曲称为“唱皮”,如“唱一段皮”;西皮的意思即“西北边传来的曲调”。二簧和西皮都有慢板、原板、流水板、散板等一系列板式。以二簧、西皮作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很多,如京剧、徽剧、汉剧、粤剧等。

0519ph031
川剧的“变脸”
0519ph031

川剧是流行于四川省和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清末民初,随着工商业发展,演唱川昆、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的戏班陆续进入城市,并且逐步同台演出,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川剧。川剧中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各有代表性的剧目。如高腔有《白袍记》、《琵琶记》等数十本;弹戏有《春秋配》、《花田错》。川剧的表演真实细腻,生活气息浓。一些身段程式别具一格,如“行船”、“扑蝶”等。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变脸、钻火圈、飞叉等,这些绝活已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0519ph029
贵州安顺地戏,以演古代题材为主。
0519ph029

粤剧在早期叫做本地班或广东大戏、广府戏。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相继传入广东,随后出现了由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本地班”,唱的是“一唱众和”的“广腔”,在道光年间改唱“梆簧”(西皮、二簧)。清代末年,广东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志士班的粤剧班社,他们演出时仿效话剧的化妆、布景,在唱法上假声改为真声,并开始使用广东方言演唱。粤剧有许多以歌唱著称的名家,如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以及香港的任剑辉及白雪仙等,他们以精湛的唱工艺术,形成粤剧的流派唱腔,并传带出各自流派唱腔的传人。

bulb

外江班

清代初叶始,愈来愈多的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来自安徽、江西、湖南、苏州的戏班统称为“外江班”。“外江班”带来的声腔、剧目、表演艺术对“本地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bulb

广腔

广腔是在弋阳腔、昆腔和高腔基础上形成的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声腔。

bulb

志士班

清代末年,由于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广州地区的一批记者、学生、工人、店员纷纷组织业馀剧社,宣传民主革命主张,这些剧社被称为“志士班”。“志士班”多数是粤剧班社,以编演激励人们爱国之情的文明新戏为主,如《文天祥殉国》、《警晨钟》、《熊飞起义》、《火烧大沙头》等等。

0519ph032
粤剧名伶红线女把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搬上银幕,这是开拍前与导演讨论剧情。
0519ph032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1月2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