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十九世纪赴英留学风气大开

鸦片战争后,愈来愈多中国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往英国去。斌椿(1804—1871年)是中国最早跨出国门的官员之一,他也是首位被英国女王非正式接见的中国官员。

30064ph024
极力促成考察团的英国人赫德
30064ph024

1866年2月,为直接考察欧洲的情况,清政府接受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年)的建议,由总理衙门主持派官员斌椿以及四名同文馆学生,跟随赫德出访欧洲九国,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专门为考察西方情况而出国远行。选用斌椿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他已在海关总税务司担任文案,与外国人打交道有一定经验。另一方面,很多清朝官员认为出使欧洲是一项苦差,只有斌椿乐于前往。

 

1867年,清政府首次派出考察团,对欧美国家作正式访问。由于缺少外交人才,又适逢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年)结束在华工作,准备卸任回国,恭亲王奕訢建议由蒲安臣担任中国首任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带领中国官员志刚、孙家谷等,出访美、英、法、俄、比、西、意等国。此次考察团历时两年八个月,出访欧美共11个国家。通过考察,中国官员接触了新事物、新思想,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介绍西方的新作品,如志刚的《初使泰西记》、孙家谷的《使西述略》、张德彝的《欧美环游记》等。

30064ph028
恭亲王奕訢,长期主持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主将。
30064ph028

中国向西方国家派驻外交使节始于1876年郭嵩焘赴英。郭嵩焘(1818—1891年),晚清政治家,曾与曾国藩一同办洋务并组建湘军。郭嵩焘早年因办理洋务,对西方的制度、事物有一定了解。1876年12月,郭嵩焘从上海乘船赴英,1877年1月下旬抵达伦敦。驻英期间,除处理外交事务外,郭嵩焘还考察英国的政治、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郭嵩焘将其见闻写成《使西纪程》,希望清人能更了解世界,然而在当时很多清朝官员看来,郭嵩焘的一些做法却是离经叛道的。

30064ph025
郭嵩焘像
30064ph025

王韬(1828—1897年),晚清改良派思想家。王韬于1847年在上海结识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年)。麦都思对王韬颇为赏识,聘他在其创办的墨海书馆工作。王韬在墨海书馆工作13年,主要负责中文书籍的出版编校。王韬在英停留两年,期间与理雅格一同出行,继续协助其工作。他不仅与理雅格一起将一些中文经典译成英文,还利用西方天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星象,著成《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润至日考》。王韬还曾受邀赴牛津大学演讲,他用中文介绍仁爱之道,推崇中英友好,受到好评。王韬也因此成为中国在西方著名大学演讲的第一人。

30064ph026
王韬像
30064ph026

黄宽(1829—1878年),中国首批留学生之一。他是第一个从欧洲大学毕业的中国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留英的医学博士。1857年,黄宽回到香港从医。1860年起,黄宽以西医的方法进行外科手术。作为当时亚洲医学的顶尖人才,黄宽将西方最先进的医学知识与实践方法带回中国,对中国的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其母校爱丁堡大学来说,黄宽至今仍是他们引以为荣的中国校友。

30064ph027
黄宽
30064ph027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