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传教士成为中英的沟通桥梁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西方世界的新教团体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海外宣教潮流,英美等国的新教传教士纷纷前往世界各地传播基督教信仰。新教传教士来华后,兴办各类学校,开设医院、诊所,成立各种组织服务百姓,改善社会风气。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0064ph020
在华工作的马礼逊
30064ph020

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是英国派赴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也是西方来华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作为新教在华传教的鼻祖,马礼逊先后翻译过《圣经》,编纂过字典,办过报纸刊物、医馆,还在东南亚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他试图在清廷的禁教令之下,从文化方面潜移默化地传教。马礼逊在华的二十几年间,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将《圣经》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并编纂出第一部中文字典。到达广州不久,马礼逊便开始着手翻译《圣经》。1813年,《新约》翻译完成并于1814年出版。其后,马礼逊又与人合作一同翻译《旧约》,1819年完成。与翻译《圣经》同时,马礼逊还编纂汉语字典。从1808至1823年,马礼逊共出版四卷《英汉字典》,合计四千多页,字典内容不仅包括单字、词汇、句型,还兼具介绍中国宗教、礼仪、风俗等各方面的内容,可谓西方人眼中的一部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

30064ph023
阿美士德像
30064ph023

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再次派遣使团访华。1816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威廉‧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 1st Earl Amherst,1773-1857年)为驻华全权公使,率使团前往中国。阿美士德提出休整一日后再觐见皇帝。嘉庆皇帝误以为阿美士德拒绝面圣,勃然大怒,决定取消会面并驱逐使团离京。次日,得知实情后,嘉庆帝命人与阿美士德使团交换部分礼物,以示友好。1817年1月,阿美士德使团从广州经澳门离开中国,中英贸易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为后来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30064ph021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首页
30064ph021

为表示英国对亚洲的重视,皇家亚洲学会于1823年在伦敦成立,国王乔治四世1824年为其颁发皇家特许状。学会最早的领导人是研究印度梵文的知名东方学者亨利‧托马斯‧科尔布鲁。与英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学会最初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南亚次大陆,后逐渐扩展至整个亚洲和北非的伊斯兰地区。

30064ph022
东方学者亨利‧托马斯‧科尔布鲁克
30064ph022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