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文学艺术

在历史上,日本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吸取了大量营养,逐渐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日本文学和日本艺术。

1801ph027
白居易像
1801ph027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作品。唐诗通过日本遣唐使团与入唐留学生、学问僧以及中日贸易商船等各种途径传入日本。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等人的作品都极受日本人士喜爱和推崇。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的日本文人,都以会读唐诗写汉诗为荣,并出版了许多唐人诗集和日本诗人的汉诗集。在众多唐代诗人中,以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最受欢迎,连天皇和大臣们也喜爱诵读。白居易的诗文集对日本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出现了日本文学史上的“白体诗”。在日本古代第一部日汉诗歌合集《倭汉朗咏集》中,共收中国诗人作品234首,而其中白居易的诗就占了139首。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极盛时期。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通过赴日本长崎贸易的中国商船,输入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当时由中国往长崎从事通商的中国商船中,输入大量明清小说的情形,从长崎地方中国商船的书籍目录中,可见一斑。长崎的“唐通事”更以明清的白话小说为学习汉语的教材,进行口语训练。中国明清小说传入日本后,不但有翻刻本、训点本、日译本,而且还出现不少类似作品。

bulb

“唐通事”

江户时代专门从事中国汉语口译成日本语的专职人员,始于十七世纪的长崎。江户政府因实行锁国政策,只允许中国及荷兰商船在长崎一港贸易,中国的书籍文献便经长崎登岸。唐通事因此应运而生。

bulb

训点本

训读是日本人在阅读汉文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以送假名、句读点、片假名等作为阅读的辅助,从而发展出的训读法。送假名、振假名等各种训读汉文的标点,统称“训点”。

1801ph031
《三国演义》人物造型图
1801ph031

《三国演义》在十七世纪末传入日本后,也有日译本《通俗三国志》、模拟作品《三国一夜物语》等。《西游记》在日本的最初译本是《通俗西游记》,共5编31卷,从1758—1831年,全书刊行历时七十余年。《红楼梦》约在1793年就传入日本,但因较难读懂和翻译,因此直到1951年才在日本出版全书120回的日文全译本,但这毕竟是世界上第一部《红楼梦》120回的外文译本。

1801ph028
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红楼梦》刻本
1801ph028

随着汉字传入日本,书法在六世纪初的南北朝时期也传入了日本,并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称为“书道”,圣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光明皇后、圣武天皇是日本书法史上最早有记载的书法家。日本初期书法受魏晋书风,特别是王羲之书法的影响最深。鉴真和尚赴日和入唐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都曾带回王羲之的墨迹和法帖。

1801ph029
日本书法(日本书艺院常务理事村上俄山)
1801ph029

中日两国绘画艺术的交流也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早在公元六至七世纪日本的飞鸟时代,无论佛画和世俗画,从内容到形式大多模仿中国的六朝画风。在八世纪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更是追求唐风,唐代绘画成了日本画师创作的范本。著名的《圣德太子像》是模仿初唐《帝王国卷》等人物肖像画,而正仓院收藏的《鸟毛立女屏风图》,则完全是一幅盛唐仕女图。

1801ph030
五代巨然《层岩丛树图》(南宗画)
1801ph030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