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蠶桑絲綢與中國文化

0907phn001
蠶桑結繭
0907phn001

絲綢與中國文化的關係體現在語言、禮制、風俗等方面。絲綢與文化的關係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古代漢語辭彙中,大量的文字和辭彙與絲綢有關,其中以「糸」為偏旁的文字大多與紡織絲綢有關,很多一直延用到現代,成為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蠶在結蛹之前需大量進食桑葉,於是「蠶食」便成了侵略的比喻,人們以「蠶食鯨吞」來形容不同的侵略的方式。蠶成蛹後會吐絲結繭,人們以此比喻人處身困境的情況,於是有了「作繭自縛」這句成語。蠶結繭後就是繅絲的材料,「抽絲剝繭」是繅絲的工序,也是比喻由淺入深的剖析或解決問題。繅了絲,就可以織綢,織布機上有一個部件名為「簆」,是絲的穿孔。「絲絲入扣(簆)」這個成語就是比喻緊湊合度,毫無出入的情況。

0907phn002_a
絲綢生產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
0907phn002_a

錦繡是華美而高貴的絲織物,於是成為美好的象徵,因此人們用「錦繡河山」形容美好風光,祝願美好前景的祝福語有「前程似錦」,遇上極好際遇會說「錦上添花」,繁華美麗的情景會以「花團錦簇」來形容。古人喜用錦緞製成的袋子安放詩文或重要物件,於是上佳的詩文就比喻為「錦囊佳句」,機密的應急計策則是「錦囊妙計」。

 

絲綢與中國的禮儀制度也有很大關聯,古代將男耕女織看作自然分工,故天子親耕土地、皇后親自養蠶以為天下表率,勸耕農桑則是考核官吏政績的主要尺規。蠶桑絲綢生產中還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禮儀,包括祭蠶神、蠶關門及各種慶典活動和行為禁忌等。出於對蠶的好奇,對蠶造福人類、美化生活的感激,後人編造了許多關於養蠶起源的故事,但主要的有嫘祖、馬頭娘和傳絲公主等故事。

 

嫘祖:相傳中國飼養家蠶的發明人是嫘祖。史書上記載了黃帝的元妃嫘祖教民養蠶,治絲繭以供衣服的故事,後來人們就把她祀為先蠶。

 

馬頭娘:相傳在四千多年前,四川有位勤勞的姑娘,被馬捲落在桑林中,她自己變成了蠶兒。從此那一帶開始有了蠶桑,使當地受益,人們稱她為「馬頭娘」。

 

傳絲公主:新疆一帶在唐代前沒有蠶桑業,唐朝建立後,也一度嚴禁蠶桑技術外傳,後瞿莎旦那(今和田)國王就向唐王朝求婚,和親的唐公主偷偷把蠶種藏在帽子內帶出邊關,從此新疆才開始了蠶桑業。

0907ph025
蠶室中的貓形剪紙
0907ph025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把豐收的期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因此有各種祭祀活動。據史書記載,從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開始,朝廷的統治者對祭祀蠶神活動就很重視。歷朝歷代,皇宮內都設有先蠶壇,供皇后親蠶時祭祀用,每當養蠶之前,需殺一頭牛祭祀蠶神嫘祖,祭祀儀式十分隆重。

 

民間也是如此,蠶神的崇拜是蠶鄉風俗中最重要的活動。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據當地的風俗祭祀所崇拜的蠶神,有祭祀「蠶花娘娘」的,有祭祀「蠶三姑」的,也有祭祀「蠶花五聖」、「青衣神」等蠶神。而蠶農對所崇拜的蠶神並沒有多大講究,只要能保佑蠶桑豐收就是了。民間供奉蠶神的場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專門的蠶神廟、蠶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奉的菩薩旁塑放個蠶神像,有的蠶農家在牆上砌有神龕供奉印有蠶神像。

Last updated:
2018-09-07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