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歷代絲綢發展有何不同?

0907ph009
古代常以沙漠之舟駱駝運載絲綢傳到西方
0907ph009

漢代的絲綢

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極盛,絲綢生產規模很大,年歲賦收入達五百萬匹。蠶桑絲綢生產已經普及到國家的大部分地區,並形成了一些地方絲綢名產。當時絲綢生產的重心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政府在首都長安和齊、蜀等絲綢主產地區設立了官方的絲綢生產機構。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通往中西亞的貿易通路,即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經由此路源源不斷地運往沿途的國家和地區,並一直到達地中海沿岸。與此同時,中國還開拓了海上貿易通路,絲綢產品得以流入朝鮮、日本等地。

 

唐代的絲綢

唐代時,黃河中下游的中原以及四川仍然是絲綢生產重地,但長江中下游特別是江南一帶的絲綢生產發展很快,到唐代後期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唐代絲綢之路的貿易十分發達,中國絲綢不僅源源輸出,而且受到西方紡織品和生產技術的重要影響。唐代中期以前流行以多彩的經線構成織錦花紋。唐中期以後,人們發現以緯線織造的花織物優點繁多,於是幾乎完全放棄了經錦,而改用緯顯花織法織成緯錦。紋理方面,由於斜紋織物表面布滿長浮線,能充分顯示出絲線的光澤,所以漸漸取代以往的平紋織物。

0907ph004
唐代寶花錦殘片
0907ph004

宋元的絲綢

宋元時期,南方崇尚文化,北方喜歡動武,但對絲綢的喜好並無異樣,因此南方大量生產絲綢原料,北方則大量消費絲綢。隨着宋都南移,宋代絲綢生產基地也轉移到南方,元代起,絲綢生產區域進一步集中到江南一帶。此外,宋代的北方絲綢之路因戰亂而時有阻隔,但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卻愈來愈繁榮,擴闊了中國絲綢的外銷地。絲綢產品經海運輸往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再轉運到其他國家。

0907ph005
宋代緙絲
0907ph005

明清的絲綢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傳統絲綢產品裝飾風格與生產技術得以成熟定型的重要時期。明代中央在內有南北兩京的內織染局、工部織染所、南京供應機房和神帛堂,在外則有23個地方織染局,其中以杭州、蘇州織造局的規模最大。清代絲綢生產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官營織造集中在南京、蘇州、杭州三地,稱為江南三織造。官營作坊生產的產品主要是上用緞匹,品種豐富,技術精湛。與此同時,江南一帶由於民間絲綢生產發達,形成了很多以絲綢為主業的城鎮,以及以此為依託的絲綢市場。

0907ph006
清乾隆皇帝鍛繡朝袍龍紋圖案
0907ph006

近現代絲綢工業

十九世紀末,中國已引入繅絲機器,開啟近現代絲綢工業的新一頁。科學的養蠶和蠶種改良方法提升了蠶繭質量,繅絲機械化也大大改善了廠絲的質量。後來又有人造絲應用於絲織物中,使產品種類更加豐富。此外,外國的絲綢設計意念和手法也傳入中國,出現了一批具有現代風貌的絲綢新品種。在中國絲綢業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絲綢教育功不可沒。1898年由當時杭州太守林啟創辦的蠶學館開中國近代絲綢教育之先河,此後蠶校和絲綢工業學校在各地陸續興辦,為中國絲綢業培養了人才。

0907ph008
無錫的近代絲綢廠
0907ph008
0907ph007
杭州的蠶桑學校
0907ph007
Author:
Last updated:
2018-09-07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