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31ph008
《文史通義》第一卷
202131ph008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所撰的《文史通義》,是一部重要的史學理論專著,主張「考索」、「義理」並重,強調學術研究不能脫離實際,應當經世致用,為後世史學研究開闢了新角度。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梁啟超、何炳松、李守常等人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主要人物。

 

章學誠(1738-1801年) ,字實齋,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少時不喜歡章句之學,有志於史,曾兩次應試不第,25歲時入國子監讀書,後師事著名學者朱筠與史學家邵晉涵、洪亮吉等共事。39歲時起任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書院,並主修《永清縣志》。41歲中進士,但未獲官職。後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助他修撰《湖北通志》、《續資治通鑑》等。

 

章學誠認為史家必須具備「史德」,「史德」是指「著書者之心術」,即要求歷史學家能夠如實地觀察事物,客觀地加以記載,不得憑私意而褒貶。「欲為良史」者的基本條件,就是史德。章學誠亦倡導寫地方志,認為方志是以地區為中心的史書,應以記載歷史文獻為主,而不在於考究地理沿革。他強調方志可以與國史相輔翼,主張把國史建築在地方志書的基礎上。

 

其實章學誠在生時,除了刊印過由他編修的幾部方志外,其他多未刊行,不少遺稿已漸次亡佚,例如《校讎通義》缺一卷,《史籍考》僅存書目。他曾將自己所存文稿委託王宗炎代為校訂編次,但整理後亦不曾出版。近代著名藏書及刻書家劉承幹加以補輯,於1922年刊為《章氏遺書》,當中包括有《文史通義》內篇六卷、外篇三卷。另有章氏次子章華紱於1932年另行編印的本子,有《文史通義》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及《校讎通義》三卷。

 

《文史通義》是章學誠一生的心血結晶,撰寫時間長達三十餘年,章氏去世時還未編成定本。這書是繼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撰《史通》之後,最重要的一部史學理論專著,書中表達了卓越的識見。後世把章學誠與劉知幾相提並論,並非過譽。

 

《文史通義》沒有一定體例,書中文史並論,但較側重於史,主張「考索」、「義理」並重,強調學術研究要實用。章學誠的文史主張,首先是提倡「六經皆史」之說,認為「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盈天地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六經特聖人取此六種之史以垂訓者耳。子集諸家,其源皆出於史。」

 

其次,這書把史籍區分為撰述與記注兩類。「撰述」或稱「著述」,是指有觀點、有資料、有分析的著作;「記注」或稱「比類」,即資料纂輯。兩者相輔為用,而較看重撰述。再者,是探討史著的內容和體例,他提倡編修通史,又認為史書的體例是不斷變化的,主張改革紀傳體史書,「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增圖譜之列,而刪書志之名。」

 

新史學新觀點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時代改變,以及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的衝擊,中國傳統史學逐漸式微。隨着二十世紀到來,史學研究和著述展現嶄新面貌。著名啟蒙思想家、言論家梁啟超於1902年發表《新史學》,猛烈批評幾千年來的中國舊史學,同時提出較具系統的新史學觀點。他認為歷史學對於發揚民族主義和建立近代國家,有很重要的作用,新的歷史學應當是「敍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梁啟超在他主編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為數頗多的中國史論文,《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以歷史進化論為指導,全面評價三千年來的中國思想史。其後,著《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中國的新史學奠定基礎。在此前後史學界普遍對新史學的主張作出回應,並且產生一批章節體著作,重新檢視中國歷史。

202131phn020
《新民叢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辛亥革命紀念館藏。(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31phn020

另一方面,現代著名史學家及教育家何炳松,翻譯美國魯濱生(J.H.Robinson)著《新史學》(1924年),把西方的新史學介紹到中國;李守常(大釗)著《史學要論》(1924年),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端。即是說,現代中國史學的主要流派,在二十世紀前期已經啟程,且成系統,互較雄長。關於史學的著譯專書,除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外,還有史學史著作,如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1944年)等。

 

歷史教學方面的論著亦不宜忽略。較早有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鄭鹤聲編著《中學歷史教學法》(1936年),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的史學家王德昭編著《怎樣教歷史》(1951年)等,其後有趙恒烈著《歷史教材教法舉要》(1988年)、金相成主編《歷史教育學》(1994年)等,各自按照本身的環境、條件和學生需要,編寫歷史課程的教學法。

Author:
Last updated:
2023-03-2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