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23phn003_01
山東省一小學校內舉辦誦讀《千字文》活動(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3phn003_01

蒙學的起步是教兒童認字、寫字和讀書。這方面的課本,以現存《急就篇》為最早,在此之前的同類教材已佚失。《千字文》是識字效率最高的蒙學讀本,還有收錄各個姓氏的《百家姓》,都是兒童識字的啟蒙讀物。

 

東漢班固撰《漢書》,其《藝文志》中收有小學十家,「小學」也就是蒙學。西周時,宣王太史所作的《史籀篇》,是最早見於著錄的蒙學教材。到了秦代,李斯作《倉頡篇》,後來與趙高的《爰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在漢初合為一書。此外,又有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所作的《凡將篇》。這些都是古老的識字課本,其後皆已亡佚。

 

《急就篇》非臨急抱佛腳

《急就篇》又名《急就章》,成書於西漢晚期。由開首「急就奇觚與眾異」至「長樂無極老復丁」,共2016字,是漢元帝時曾任黃門令的史游所作。尾段由「齊國給獻素繒帛」至「漢土興隆中國康」,共128字,是東漢人所補,全篇合共2144字。篇中以三言、四言、七言為一句,這是漢代蒙書的特色。書中的內容包括姓氏、衣着、農藝、器具、自然、人事等,內容廣泛,基本上涵蓋漢代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兼及律法、地理等知識,非常實用。唐代經學家顏師古為《急就篇》作注,並勉勵學生認真學好此書,宋代學者王應麟作補注,成為最通行的注本。

202123phn004_01
清代《急就篇》版本,中國文字博物館館藏。(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3phn004_01

一千字闡述處世之道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幾句是《千字文》的名句。傳說南朝梁武帝為了教諸王學習書法,在晉代王羲之書法中拓一千字,令周興嗣編纂成文,傳聞周興嗣於一夜之間編成《千字文》,但頭髮都白了。《千字文》全文共1000字,當中只有「潔」字,以正體「潔」和異體「絜」的形式出現過兩次,其餘的字都沒有重複。每句四個字,兩句之間互相對仗,隔句用韻,以此教曉識字的效率很高。

bulb

周興嗣

周興嗣(?-公元521年),南朝梁武帝時期官至給事中佐撰國史。其人博通記傳,善屬文章,著有《梁皇帝實錄》等,以「實錄」名書是由他開始的。

《千字文》所述的內容,包括天文、地理、修身、治家、歷史等,其中有很多典故,成為後世常用的成語。如「女慕貞潔,男效才良」、「尺璧非寶,寸陰是競」、「上下和睦,夫唱婦隨」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由於是據字構文,不能隨意發揮,句子比較典雅,無法像《三字經》那樣通俗流暢。對於接受現代教育的人來說,全篇成誦有一定難度。

 

《千字文》除了作為啟蒙教材之外,在古代也普遍用作排列順序的編號,例如科舉考場用來編排號房,「天字第一號」即是以「天」字為編號的第一個號房。近代著名史學家陳垣,散步時邊走邊背誦《千字文》,每唸一字就行一步,唸完一遍《千字文》就走了一千步。

202123phn005_01
宋徽宗(趙佶)書《千字文》(局部)。(圖片提供:FOTOE)
202123phn005_01

透過姓氏學倫理

北宋時編成的《百家姓》,著者佚名。全篇均以姓氏用字編排而成,四字一句,隔句用韻,簡短易記。姓氏下都注有「郡望」,即該姓氏最早的發源地與封地,以及最早的名門大族。在古代兒童啟蒙教育上,《百家姓》起過很大作用,兒童對自己和親朋戚友的姓氏,學了之後就懂得寫和讀。

 

宋朝編成的《百家姓》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兩句開頭,將「趙」姓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宋代皇帝姓趙,其次是「錢」姓,這姓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是南唐國王李氏。若以「司徒司空,百家姓終」作結的版本,共收錄單姓408個,複姓32個。因宋朝的《百家姓》有不同版本,所收錄的姓氏數目略有出入。通行本以「第五言福,百家姓終」結篇,收錄單姓444個、複姓60個。明清時期,《百家姓》亦有多種改編本,《皇明千家姓》的編排以「朱」姓居首,清代康熙時編《御製百家姓》,則以「孔」姓居首,但各種改編本都未能取代原先的《百家姓》舊本。中國傳統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和變遷,從《百家姓》的流傳及其改編可以反映出來。

202123phn006_01
宋代百家姓全文,河南漯河姓氏文化博物館。(圖片提供:尤亞輝/FOTOE)
202123phn006_01

《三字經》最廣泛流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些都是《三字經》的名句。《三字經》是古代最受歡迎的蒙學課本,近年仍廣泛作為兒童讀物,內容主要是歷代重教勤學的故事,勉勵兒童刻苦學習。此外,還宣揚傳統倫理道德,介紹科舉經典常識,概述中國歷史發展,有「袖裏通鑑」之譽。

bulb

通鑑

《通鑑》指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闡述歷代興衰的編年體史書。

世傳《三字經》是南宋王應麟所撰,一說作者是宋代區適子,但據內容看來,似是宋、元間的人士原著,後經明、清學者增補而成。清代初年的本子,有1140字,三字一句,全文押韻,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文句不事藻飾,重在講述義理,啟廸知識,使幼童容易誦讀。

 

歷來《三字經》流傳廣泛,一直至清末民初。版本也有不少,例如元、明以後,有多種改編和新編的《三字經》,但都未能廣為傳播。太平天國時期,亦編有名為《三字經》的兒童識字課本。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編撰《重訂三字經》,在原書基礎上增訂新的內容,作為近代推行啟蒙教育之用。

202123phn007_01
《三字經》插圖(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3phn007_01

延伸閱讀:

  1. 楊月英注《急就篇》,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2. 馬全亮譯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
  3. 區志堅導讀、李逸安譯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8-22

Extended Reading